99年第2學期-5052 歷史社會學專題:台灣現代性形構(Ⅰ)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分享﹧評論 15
口頭報告 15
Issue memo 5
學期作業 20
期末報告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13 人選讀,尚餘名額5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崇憲

教育目標

本課程定位在以歷史社會學的理論視野,系統性地檢視自日治時期以來殖民現代性迄今之台灣現代性形構。首先,在梳理了西方現代性的重要相關議題後,更進一步地對台灣「現代性的在地化」展開反思,也同時對西方中心的「現代性」論述進行質疑。長久以來,在台灣「現代性」很少「被問題意識化」(problematized)地提出質疑挑戰。因此,我們對於現代性的理解也趨於單向度、扁平化,因而缺乏深刻的、較為複雜的辯證內容。一個較系統性地重訪﹧反思現代性的工作實刻不容緩。 本課程的主要目的即是要以台灣「在地化的現代性」做為有啟發性的置疑架構 (problematique),立足台灣,與西方「現代性」的歷史進程及相關的文獻進行更廣泛平衡的對話,期能切合並發揮台灣特殊的異質性的歷史經驗澱積,洞悉西方文獻可能隱涵的偏見與限制,並與其他本土經驗研究者對話。自從十九世紀中葉以來,台灣社會即受到西方經濟、文化與政治體制的影響,主動或被動地追求西方所經歷過的「現代化」。這使得當代台灣體現在諸如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面向上,有著與西方社會雷同的「普遍」特徵。然而相較於現代性在西方的萌芽、開展與擴散,究竟台灣的現代性和西方的現代性有何牽衍、並行、殊異之處;在何種程度上,台灣社會具有西方社會的現代性特質,這些問題一直困擾台灣的社會科學研究者,也構成本課程的核心關懷。「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本課程意在為台灣的現代性問題思考提供更為廣闊的文化視野,及深化對現代性思考的言說情境。在課程的進行中,我們希望能從社會學的視野出發,並緊扣台灣的歷史發展脈絡,來進行理論性的陳述和對現代性的概念詮釋。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Adams Julia, Elisabeth Clemens, Ann Shola Orloff, eds. 2005. Remaking Modernity: Politics, History and Sociology.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周婉窈,2009,《臺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
錢永祥等編,2010,《思想16期(臺灣史:焦慮與自信)》。台北:聯經。
王美玉等編,2011,《台灣久久 台灣百年生活印記(卷一:玩樂一百年 呷飯˙看戲˙遊玩˙摩登》。台北:天下。
王美玉等編,2011,《台灣久久 台灣百年生活印記(卷二:人文一百年 讀冊˙運動˙生死˙拜拜》。台北:天下。
王美玉等編,2011,《台灣久久 台灣百年生活印記(卷一:政經一百年 起厝˙創業˙投票˙風雲》。台北:天下。
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主編,2010,《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台北:群學。
矢內原忠雄,周憲文譯,(1929)[1999],《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台北:海峽學術。
柯志明,2003,《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台灣的發展與從屬》。台北:群學。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2006,《成為日本人》。台北:麥田。
呂紹理,2005,《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
朱惠足,2009,《「現代」的移植與翻譯》。台北:麥田。
黃英哲,2007,《「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
黃金麟,2009,《戰爭,身體、現代性:近代台灣的軍事治理與身體1895-2005》。台北:聯經。

台灣現代性形構(II)主要閱讀書目
劉進慶,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人間台灣政治經濟叢刊第二卷。台北:人間。
龔宜君,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 (1950-1969)》。台北:稻鄉出版。
陳建忠等合著,2007,《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
張錦忠,黃錦樹,2006,《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麥田出版。
陳芳明,2002,《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台北:麥田出版。
楊 照,2010,《霧與畫:戰後臺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
若林正丈,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丹尼•羅伊(Denny Roy) ,何振盛、杜嘉芬譯,2004,《台灣政治史》。台北:臺灣商務。
彭懷恩,2009,《台灣政治發展(1949-2009)》。台北:風雲論壇。
蕭阿勤,2008,《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李丁讚編,2004,《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桂冠。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台北:巨流。
何明修,2006,《綠色民主》。台北:群學。
林濁水,2009,《歷史劇場》。台北:印刻文學。
王宏仁、李廣均、龔宜君主編,2008,《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台北:群學。
吳介民、范雲、顧爾德主編,2010,《秩序繽紛的年代:走向下一輪民主盛世》。左岸文化。
周添城、林志誠,1999,《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機制》。台北:聯經。
陳東升,2008,《積體網路》。台北:群學。
瞿宛文、安士敦(Alice H. Amsden) ,朱道凱譯,2003,《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台北:聯經出版。
王振寰,2010,《追趕的極限:台灣的經濟轉型與創新》。臺北:巨流。
謝國雄,1997,《純勞動:台灣勞動體制諸論》。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台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台北:風格者初版。

其他參考書目
Dodd, Nigel. 1999. Social Theory and Modernity. London: Polity. 中譯:張君玫譯,2003,《社會理論與現代性》。台北:巨流。
謝國雄主編,2008,《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
唐屹軒,2010,《民國舊報》。台北:博雅書屋。
徐宗懋,2010,《走過百年:20世紀台灣 從光復到民主(1900-1970)》。台北:台灣書房。
薛化元主編,1998,《臺灣歷史年表(冊1∼冊5)》。台北,業強出版社。
李筱峰,1999,《台灣史100件大事(上下冊)》。台北:玉山社。
薛化元,2010,《戰後臺灣歷史閱覽》。台北,五南。
莊永明,198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歷史社會學專題:台灣現代性形構(Ⅰ)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