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1學期-2797 建築理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作業 20
期中作業 30
課堂報告 25
期末作業 2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33 人選讀,尚餘名額3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劉克峰

教育目標

「Reporting From The Front」當成是學術與前衛的邊緣的新態度。 2016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的總策展人Alejandro Aravena表示,主題「Reporting From the Front」就如同是戰場上的前線單位,在建築的領域上努力地開拓並回報狀況,以改善建築界的環境並最終也提昇人們的生活品質。 所以「Reporting From The Front」是有關於讓更多的人了解建築的意義,在日益艱困的「前線」建築環境及挑戰下征服新的領域並同時提昇生活品質。社會是我們的前沿,真實事件的介入方向,依據各組讀本提出自己的社會觀察。因此議題是從畢業設計中所延伸出來的。而議題從關鍵字到案例與參考論述成為不可或缺的三位一體的關係。理論不只是言說,而是要與設計與時代結合。

課程概述

本課程主要講授內容大致分為兩部份: (一) 建築意義之辯證:包含「第一章:從理型美學到機械美學之辯證」及「第二章:建築典範與範型移轉之思辯」兩關鍵議題之探討。 (二) 詮釋本質的模型:包含「第三章:現象本質意義之個人再詮釋學」、「第四章:場所感知溝通模式與建築語用自由度」及「第五章:意識形態與建築師之社會角色定位」等三關鍵議題之探討。 由前述兩部份有關建築意義與本質之辯證與詮釋模型之探索,期能建立一較嚴謹之建築論述內涵。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Rem Koolhaas 瑞姆.庫哈斯/《哈佛大學建築系的八堂課:八位當代建築師作品的理論焦慮及設計策略》, 作者:菲爾.莫內歐, 譯者:林芳慧, 田園城市, 2008
看不見的城市 (Invisible Cities), 伊塔羅·卡爾維諾 (Italo Calvino) 著, 王志弘譯, 時報
Rem Koolhaas, Delirious New York: A Retroactive Manifesto for Manhattan (New York: The Monacelli Press, 1994)
Rem Koolhaas, S, M, L, XL (New York: The Monacelli Press, 1995)
MVRDV, 《Farmax》 (Uitgeverij, June 1998)
MVRDV, 《Km3: Excursions on Capacity》 (Actar, 2007)
《Great Leap Forward- Harvard Design School Project on the City》,Rem Koolhaas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作者:珍‧雅各( Jane Jacobs), 譯者:吳鄭重,出版社:聯經
《The Thames And Hudson Dictionary of 20th Century Architecture》, 1996, Thames And Hudson, London.
Venturi, Robert (1966).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Press, New York. ISBN 0870702823 (羅伯•范裘力的《建築學的複雜性與矛盾》)
Venturi, Robert (1977). 《Learning from Las Vegas》 (with D. Scott Brown and S. Izenour), Cambridge MA, 1972, revised 1977. ISBN 026272006X (羅伯•范裘力的《向拉斯維加斯學習》)
《迎向靈光消失的年代》 1998 (p.57-103〈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波坦金戰艦\ 出版社:台灣攝影工作室
《影像的閱讀》 John Berger/著; 譯者:劉惠媛\出版社:遠流
《明室》 \出版社:台灣攝影工作室(10~24\p.34-80)
《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On Vis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原文作者:Jonathan Crary 譯者:蔡佩君、王嘉驥 出版社:行人
旅行的藝術(The Art of Travel)作者:Alain de Botton譯者:廖月娟\出版社:先覺
《巴舍拉:空間詩學》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透明性\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透明性
《物體系》(Le Système des Objets) (1968) general introduction on Jean Baudrillard:物體系\出版社:時報文化
《象徵交換與死亡》(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Jean Baudrillard)(PDF/E.)
《擬像與擬仿》(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Jean Baudrillard)(PDF/E.)
《西洋住居史》\ 出版社:學群
《后現代主義百科全書\ 出版社 :吉林出版社
索科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2004)。《現象學十四講》(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李維倫譯。台北:心靈工坊(原書出版於2000)。
《我愛偷窺:集體愛上偷窺與被偷窺的時代》霍爾.尼茲維奇(Hal Niedzviecki) 譯者:黃玉華 出版社:立緒 2012
《符號禪意東洋風》Roland Barthes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東京製造》(Made in Tokyo)作者:貝島桃代、黑田潤三、塚本由晴(MOMOYO KAIJIMA.JUNZO KURODA.YOSHIHARU TSUKAMOTO)譯者:林建華,出版社:田園城市,2007
《黑皮膚、白面具》(Black Skin, White Masks)法蘭茲.法農(Frantz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建築理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