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年第2學期-2169 性別、階級與僱傭策略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導言:小組導讀指定閱讀書籍或文章。 15
每週memo:小組討論成果 15
課堂參與 10
小組「田野調查」成果分享 1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70 人選讀,尚餘名額-1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呂秀玲

教育目標

台灣從1960年代開始,從農業轉型至工業、製造業的發展長河裡,勞動力對於經濟發展的貢獻毋庸置疑,然而締造經濟奇蹟的不可或缺的推手,究竟是政策、領導者?或是付出勞動果實的低階勞動者?他/她們的勞動血淚史,被刻意隱没在發展歷史的灰燼中。然而深入檢視在數十年的經濟轉型過程中,大量勞動力參與的特質可知,因應市場不穩定與資本快速發展的產業需求,雇主需要招募容易、好用又好丟棄的勞動力,因此女性勞動力,尤指已婚婦女勞動力,成為產業預備軍的首選,因為她們的彈性特質非常好用,這個勞動力的僱傭策略對於低階婦女的影響更為深遠,因為階級地位區隔開了勞動力的產業屬性、性別屬性,從農業社會的家戶生產組織開始,低階家戶的女性的勞動力因家戶經濟的壓力,從家庭釋出到勞動市場,補充了工業化社會的勞動力需求,低階女性的勞動力屬性也從無酬家屬人力成為了受雇工作者或自雇者。 至今已歷經了五十多年的社會變遷,低階女性的勞動生涯,大致符應家戶動力與家戶經濟的需求,有以下軌跡:未婚女性到加工出口區做女工;已婚婦女承接家庭手工代工的外包點;孩子大了,家務責任減輕後,婦女受雇成為服務業人員,專業白領階級;甚或是成為獨當一面、自營作業的「老板娘」,另外也有人選擇部份工時的非正式勞動型態。無論是哪一種勞動軌跡,低階女性的階級地位都難以提升。 伊慶春、章英華(2008)對於已婚女性勞動力如何運用,與家戶經濟需求之間的因果關係指出:「女性轉入非正式部門顯示了家庭制度與勞動市場的妥協」。意即在父權體制底下,表面上雖仍維繫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模式,但隨時代變遷,實質上正面臨了女性勞動力如何多元、彈性運用的新的勞動市場需求,然而已婚女性的就業選擇非常有限,偏向女性化工作的類屬,端繫於家庭責任能否兼顧,為了能就近照顧幼兒,擔負起母職的角色,已婚女性會選擇能夠保有自己的工作空間與較具彈性的時間的工作性質。其中又以自營作業者最適宜,一面在店面做生意,一面兼顧家庭責任的「自雇老板娘」,成為因應家庭與工作之兩難困境的生存策略。 根據研究結果指出:大部份自雇女性都有非薪資雇員的父親或丈夫,而社會網絡更是女性成為自雇者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因為社會資本可以降低自雇的風險,故自雇女性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必須更加多元與異質,尤指弱連結的中介效用。 在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脈絡下,「女性」以「勞動」謀生的方式,又藉由「移動」產生了跨越地理界線的勞動分工鍊結的階層化體制,如Hochschild(2002)在《Global Woman》一書中提出「性別革命」一詞,主要是針對女性移民全球化的現象所提出的經驗性詮釋,她特別觀察到在富裕與貧窮的國家中,較少家庭可以只依賴男性為養家糊口者,已有越來越多的女性成為唯一的、主要的,或共同對等的賺錢者,美國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就是如此。所以我們在台灣社會中,也看到越來越多的家務移工進入私人家戶中成為照顧高齡者與幼兒的孝道外包者,這就是全球保母鏈的意涵。此現象也精確點出資本全球化下的經濟、社會結構之發展與變遷,如何左右個人的生存機會。 為了更深入理解性別、階級與僱傭策略之間的交互關係,本學期課程將選擇東海學區周邊的自雇者等做為田野訪談對象,進行「性別、階級與僱傭策略」的質性研究。小吃店的老板娘、老板或是其他各行各業,希冀透過第一手的實地觀察與面對面的深度訪談,引領大學生進入台灣在地勞動現場,看看自雇者如何規劃時間,如何運用其勞動力,以及如何連結家庭責任與家戶經濟兩者,在非正式勞動市場中,檢視階級與勞動力運用策略的社會學意義。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參考各週進度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性別、階級與僱傭策略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