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第1學期-1692 社區設計、生計與地方創生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工作坊 30
出席工作坊 30
期末成果發表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52 人選讀,尚餘名額1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蔡偉銑

教育目標

面對人口過度集中於都會區所造成的城鄉發展極端失衡、「地方消滅」等的嚴峻問題,如何營造發展適合地方的產業,並藉以創造地方就業機會、打造能讓年輕人口回流地方發展與成家的生活環境等兼具「產、地、人」或「人、文、地、產、景」理念的政策目標,成為當前各層級政府關切的議題。 在這樣的脈絡下,從1960年代的「社區發展」、1994年起的「社區(總體)營造」(Community building)、2014年日本安倍晉三內閣推動的「地方創生」(Placemaking),以至我國2017年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設計翻轉、地方創生」等的政策實務與策略,皆在於貫徹以「社區」或「地方」之名,以「取回地方持續成長的活力」的基調,因而無論名之為發展、營造、設計或創生,皆有賴於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協力與主體性的呈現,而日益獲得政府、企業與公民社會共同的關注。 也因此,本課程的目標在於協助同學瞭解有關「地方創生」的概念、政策實務、案例與執行策略。因而在課程設計上,首先從認識「地方創生」的概念出發,逐步瞭解「地方創生」的性質、限制、挑戰與田野調查等盤點地方資源的方法;而後藉由實際觀察彰化芳苑案例的工作坊設計,協助同學盤點芳苑案例中「產、地、人」的特性與問題,從而提出解決地方問題的行動方案與策略,以實踐「取回地方持續成長活力」的學習目標。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王榆琮(譯),神尾文彥、松林一裕著,2018,《地方創生2.0》。台北:時報。
文化部,2015,〈社區營造三期及村落文化發展計畫(105年至110年)行政院核定本〉。台北:文化部。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區設計、生計與地方創生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