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年第1學期-2380 西畫媒材運用(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考核 30
臨摹主題口頭報告 20
個人創作主題初評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42 人選讀,尚餘名額-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邱建銘

教育目標

課程前半部分,將透過繪畫議題化的理論說明,以及分析現代藝術家創作自述的方式來進入現代藝術表現的特殊視界, 以此掌握繪畫在時代變化中的問題及存在價值,以及熟悉創作表述與形式表達之間的關係。 課程後半部分將以臨摹現代繪畫的方式進行圖像風格分析。並在集體討論之中,深入圖像形式背後的精神內涵, 建立自我對繪畫創作的藝術見解。在此前提之下,逐步完成一件個人的圖像創作。 透過掌握繪畫議題的現代性概念、創作論述的文本分析,以及經典作品的實作臨摹方式,逐步建構個人對視覺表現的見解與創造力。 並在經典作品的時代意義參照之下,培養出自我深刻性的觀察與反思性的詮釋能力。

課程概述

解析繪畫材質、技法在各個時期,面對不同的目的與條件,所呈現的樣貌及變遷;並透過課程單元的進行深入研習討論。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Arthur C. Danto著,林雅琪、鄭慧雯譯:《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時的潘藩籬》——〈第六章 繪畫與歷史的籓籬:純粹的落幕〉,台北:城邦文化,2010(1997),頁155-172。
2. Eric R. Kandel:《啟示的年代:在藝術、心智、大腦中探尋潛意識的奧秘——從維也納1900到現代》,新北:聯經,2021(2012)。
3. David Hockney, Martin Gayford,李忞譯:《春天終將來臨:大衛・霍克尼在諾曼地》,台北:積木文化,2023(2021)。
4. 羅頌恩:《睜開眼的祈禱:從文藝復興與霸洛克大師名作,看見藝術中的神聖寓意與象徵》,〈進入現代之前——C. D. Friedrich的藝術啟示〉,台北:宇宙光,2022,頁308-329。
5. Rudolf Arnheim著,郭小平、翟燦譯:《藝術心理學新論》,台北:台灣商務,1998,頁297-305。
6. Johannes Ittens著,蔡毓芬譯:《造型分析》,台北:地景,2001。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西畫媒材運用(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