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第1學期-5394 建築設計Ⅰ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題目一 20
題目二 20
題目三 30
題目四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0人,已有12 人選讀,尚餘名額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林昌修

教育目標

題目:角落 ── 空間場所之觀察與探索 ﹝一 ~ 四﹞ 題本﹝一﹞: 角落空間 操作步驟 : 一、基地選擇; 經由校園中實際參訪的過程,每人挑選一特定的地點; 地點選擇的條件有: 1.具有足夠強烈的角落空間特色或型式 2.緊鄰建築空間與週遭環境須仍有一定的使用行為 3.基地範圍內需儘量兼具戶外、半戶外與室內三種空間形式 4.在地點範圍內的地坪應該包含多種材質與高低變化 5.地點應有讓人想停留與駐足的基本條件或機會 題本﹝二﹞: 牆 本階段將加入一道牆作為實質空間討論的開始,其中將包含模型製作練習。 操作步驟 : 一、平面操作; 1.先以平面圖的形式在基地範圍內加入一道實牆,試圖分析這道牆對基地的影響 ﹝以每次只加入一道牆為原則﹞。 2. 從各種可能性與差異點中找出10種有代表性的不同狀況,並且分析比較其特點。 3. 選出其中最具特色的三種狀況,加入不同高度的考量作比較性的說明。 二、牆面操作; 1. 延續前面的討論選擇出其中值得發展與討論的牆面。 2. 在牆面上考量並操作各種可能性的變化,然後討論比較改變前後之差異性重點。 題本﹝三﹞: 個人使用空間 本練習將以前階段之最後的牆面設計為基礎,嘗試發展一特定個人使用空間的設計,其中將檢討基本人體工學並且討論使用機能與空間環境的關係。 設計內容 :以個人使用空間為考量,主要分為工作與休息兩區,其中將包含一套衛浴設備。 操作步驟 : 一、定義使用性質;由每人自訂其機能的使用特性,可因基地現場條件或其它考量因素來設定。空間性質除了將確實考慮其實用性與合理性之外,也將開始加入公共性與私密性的討論。 二、使用空間與人體工學討論; 討論空間尺度的合理性與人體工學之各項基本要求。 三、使用空間與基地環境關係討論; 從使用性與環境既存活動之關係討論起,進而完成從外到內的公共性/私密性各層次之區分與定義。 題本﹝四﹞: 個人空間垂直化操作 本練習將以前階段之最後設計為基礎,試圖以垂直化重新組合空間單元為一新的空間組構。 操作步驟 : 一、垂直組合討論; 每人將選擇原設計各空間單元作垂直整合討論 二、整體型態修正;根據組合的結果考量整體型式進行空間整理與修正 三、基地特色表現;基地條件與狀態自訂大小限制在15m X 15m

課程概述

在學習建築的過程中,對環境的觀察與探索是很重要的一環,也是一關鍵性的開始,因為在人與環境的複雜關係中,建築師往往必須扮演著介入而控制環境的角色。要如何能有效的提出適宜的態度與看法,設計者除了先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能夠快速掌握基地環境的所有特質之外,並且要能夠善於利用工具,對於所面臨的基地做詳細的紀錄,再經由適當的討論與操作過程來獲取全面性的了解,進而提出對於基地與環境的基本策略。 本練習將開始要求同學建立對環境條件的基本態度與看法,並且同時訓練同學熟練基本工具的操作。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課程中指定。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建築設計Ⅰ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