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第1學期-1753 非營利組織管理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期末考試 | 30 | 紙筆測驗簡答題、申論題 |
心得報告 | 30 | 每人應繳交3次閱讀心得;此外,機構參訪或聽講心得報告是否繳交,老師屆時會再宣布 |
課程參與 | 10 | 上課討論、出席演講、班級服務等 |
分組報告 | 30 | PPT簡報內容、設計、台風、解說表現等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33 人選讀,尚餘名額37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秋政教育目標
伴隨公民社會的發展與成熟,世界各國非營利組織的規模與產值不僅超越營利部門,在功能角色方面更已成為政府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儼然被稱為所謂「第三者政府」。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自1990年起日趨蓬勃,各類民間自發性組織積極地擔負起彌補社會需求和公共服務落差的角色,自外於政府部門(第一部門)及私人企業(第二部門)等機構,成為以公益為先的「第三部門」(The Third Sector),對於私人企業不願介入,而政府又力猶未逮的文化及社會等領域,非營利組織的參與恰可彌補此一缺口。
此外,由於「公民參與」(citizen participation)的理念日受重視,非營利組織目前已成為當前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公民參與」的意義,乃是緣於公民建構其「公民資格」(citizenship)意識,以公民對公共事務擁有的主權地位,主動發起公共行動,以對公共事務進行更多樣、更廣泛、更深入的參與,並且藉「社區意識」(sense of community)的凝塑,以期實現社會之「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並建立「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在國家與社會互動架構下,公民對於攸關其福祉的「公共服務」(public service)自然會形成種種要求,除了責求政府「公正廉能」,以及提供更多元、更具品質及更符合正義的「公共服務」之外,甚至主動要求參與公共政策之「規劃、執行和評估」,這正也是國家民主化的落實。而非營利組織,因具備取私為公、去私存公的「公共性」特質,正好成為公民參與公共服務的最佳管道。因此,深入研究非營利組織課題,對學術研究與實務工作之發展,均極具意義與價值,亦可藉此為個人生涯發展開啟新頁。
為協助同學瞭解非營利組織管理這門課程,茲規劃囊括理論、實務與未來發展的課程內容,並將內容安排為「基礎篇、會務篇、財務篇、業務篇、發展篇」等五個單元,就主題而言則依序包括「理論基礎、法制議題、NPO分類與申請設立、領導行為、知識管理與策略規劃、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與產業化、公益勸募與信託、公益課責與透明化、協力關係、公關策略、行銷與創新管理、中國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社會企業」等議題。
本課程宗旨在於介紹非營利組織理論、管理實務及當前重要議題,搭配課堂分組報告,增進同學們對於非營利組織內涵、組織運作的認識。從個體面期望啟發同學對生活價值的反思,學習非營利組織經營管理的知識,擴大未來生涯規劃的範圍;同時在總體面希望有助台灣公民社會的穩健發展與成熟。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五/2,3,4[C204]
修課班級:行政系3,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陳秋政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email事先預約,地點為SS420研究室。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指定書目》
江明修主編(2002)非營利管理(CH1、2、3、4、5、8)。台北:智勝文化。
《參考書目》
江明修主編(2008)第三部門與政府:跨部門治理(CH1、2、4、8、10、11、12)。台北:智勝文化。
江明修審定(2004)Peter. C. Brinckerhoff原著,非營利標竿管理(Ch 10)。台北:智勝文化。
江明修審訂(2003)Alvin H. Reiss原著,非營利創新管理。台北:智勝文化。
江明修審訂(2003)Ann C. Hudock原著,非政府組織(CH2)。台北:智勝文化出版社。
呂朝賢(2008)社會企業與創業精神:意義與評論。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39期,頁81-117。
官有垣等(2008)臺灣第三部門的就業--2005年調查研究資料的分析。臺大社會工作學刊,第16期,頁45-85。
官有垣等(2009)非營利組織執行長的薪酬探討:以台灣社會福利相關類型的基金會為例。公共行政學報,第30期,頁63-103。
林淑馨(2008)非營利組織管理(CH7)。台北:三民書局。
孫煒(2004)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策略管理之體系建構。中國行政評論,第13卷第3期,頁119-138。
孫煒(2004)非營利管理的薪酬政策。第三部門學刊,第2期,頁1-23。
徐木蘭等(2004)臺灣前50大基金會發展生態分析。第三部門學刊,第1期,頁61-96。
桂雅文等 譯(2001),Dr. James P. Gelattm原著。世紀曙光-非營利事業管理(CH4、5、6、10)。台北:五觀藝術管理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2007)國際發展合作的概念與實務(CH2、3、10、14)。台北:智勝文化出版社。
高寶華(2006)非營利組織經營策略與管理(CH7)。台北縣:華立圖書。
張晉芬、張恆豪(2003)非營利組織的公信力-社會學的觀點。發表於「2003 年台灣社會學會年會」。台北:政治大學主辦。
許世雨(2005)建構非營利組織與企業合作關係之研究。第三部門學刊,第3期,頁39-80。
陳定銘(2007)非營利組織行銷管理:以財團法人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非營利組織、政府與社會企業--理論與實踐。台北:智勝文化。
陳定銘(2007)非營利組織產業化之析探:以喜憨兒基金會為例。非營利組織、政府與社會企業--理論與實踐。台北:智勝文化。
陳秋政(2008)非營利組織倡導之政策規劃原則:社會中心治理觀點。第三部門學刊,第10期,頁97-120。
陳秋政、彭俊亨(2011)台灣公益信託實務發展之分析。政策與人力管理,第2卷第2期。
傅篤誠(2002)非營利事業管理:議題導向與策略管理(CH6、8、10)。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
馮燕(2004)臺灣非營利組織公益自律機制之建立。第三部門學刊,第1期,頁97-125。
劉麗雯(2004)非營利組織:協調合作的的社會福利服務(CH4、)。台北:雙葉。
鄭如孜、李佩憶(2005)非營利組織商業活動對捐款收入之影響。第三部門學刊,第3期,頁81-106。
鄭勝分(2005)歐美社會企業發展及其在台灣應用之研究(Ch 1、2)。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蕭新煌 主編(2009)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Ch 6)。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蕭新煌、江明修、官有垣(2006)基金會在台灣:結構與類型(CH1、5)。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Ott, J. Steven. (2001). Understanding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Governance,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pp. 131-141).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非營利組織管理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