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第1學期-1805 藝術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藝術社會學關鍵概念索引】 20
演講心得─蘇匯宇 10
課堂心得:藝術與知識類型(三擇一) 10
小組個案報告:當代台灣「大眾即作者」的現象考察 2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88 人選讀,尚餘名額-4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盧崇真

教育目標

─當藝術遇上社會學 或許,有人會稱:「藝術」是人類自我表達的原始本能。或許,它已經存在於人類世界中很久、很久了,一直到今天,我們其實不太確定:所謂「藝術」,能不能這麼單純地指向「一種自我表達的能力」?還是包含更豐富的其他內涵? 「社會學」是一門伴隨「現代性」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學科。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人類在生產技術上前進了好大一步,於此同時,人類世界也因為生產關係的改變,造成了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日常生活的劇烈變化。人類需要一種新的知識關懷來面對這麼劇烈的變化。這就是社會學誕生的場景。 「當藝術遇上社會學」,就是進入「藝術社會學」這門課程的入場謎題。那麼,即將展開在我們面前的「藝術社會學的故事」該從何說起呢? ─藝術的現代性問題 本課程將從一個「藝術的現代性問題」出發。我們是不是能說:「藝術的現代性問題」,意思是: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各種狀態、處境及其矛盾?但,又要進一步追問:何種現代社會的特徵,讓藝術遭遇了何種衝擊、或被迫的變化、或主動地轉變呢?關於這些問題,複雜度很高,我們需要借助好的問題意識和論述策略來引導我們思考。這學期,我們將閱讀一部經典著作:Walter Benjamin(1936)《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來進入有關「藝術的現代性問題」。 1936年,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現代性特徵,大致已經穩定且成熟。那樣的現代社會,Benjamin稱它做「機械複製時代」。我們將會很驚訝的發現,Benjamin的眼光所看出去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當中所體現的「藝術的現代性問題」,至今依然存在於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社會之中。從議題角度來看,Benjamin這篇不太長的論文裡所討論的問題豐富,涉及: � 藝術的時代性 � 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藝術 � 藝術複製技術的歷史 � 原作與複製品 � 靈光消逝 � 靈光消逝與藝術的社會功能演變 � 從「崇拜價值」到「展覽價值」 � 照相攝影與新的觀看方法 � 電影藝術中的表演、演員、觀眾及生產技術 � 大眾都是作者 � 電影藝術所提供的真實 � 電影藝術與大眾品味 � 攝影機下的無意識世界 � 靈光消逝後的純藝術走向:達達主義 � 機械複製時代的新美學典範:由習慣養成的觸覺鑑賞 � 藝術政治與政治美學化 閱讀完這篇論文以後,將請每位同學建立一份【藝術社會學關鍵概念索引】,我們將在後續的課程中,將Benjamin所展開的藝術社會學命題,進一步議題化於當代社會的情境之中。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Walter Benjamin, 1936, 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English translated by Andy Blunden, 1998, UCLA.中譯:盧崇真(2011)。
Brian O’Doherty, 2007, Studio and Cube, Columbia University, NY.
2010台北雙年展演講劇場出版品:Sarah Demeuse, 2010, “Not Again!”
Baudrillard,1998(1981),《擬仿物與擬像》。台北:時報文化。
J.-F. Lyotard,〈Re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unpresentable〉。收錄於:《非人》,2000,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Michael Baxandall,《意圖的模式:關於圖畫的歷史說明》。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Arnold Hauser,《西洋社會藝術進化史》。台北市:雄獅。
Michael Baxandall,《意圖的模式:關於圖畫的歷史說明》。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Arnold Hauser,《西洋社會藝術進化史》。台北市:雄獅。
Jeremy Tanner, 2003, The sociology of art: A reader. NY & London: Routledge
Michel Foucault,《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北京市:生活、讀書、新知三聯出版社。
J. Ranciére,〈Mechanical arts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anonymous〉。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藝術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