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第1學期-1809 發展理論諸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程參與度 50
個人或組作業,或考試 50
全體同意的其他加分機制 2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5人,已有39 人選讀,尚餘名額-14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張立本

教育目標

政治經濟學屬於東海社會系三大主要領域之一,卻長期缺乏足夠的相關視野、訓練,與討論,本課程的部分目的就在補充上述不足。「發展(development)」相關的諸理論是當然內容,不過「發展理論諸論」卻是為了定位之方便性的權宜之詞,因為本課程將試驗性地跨出大致框定於依賴理論、世界體系理論的發展理論學域性。 首先回到理論如何出現?在此將不僅介紹理論本身的規範性內容,而藉由理解「發展理論」萌發時的世界範圍內的局勢,以思考資本主義的動態性。本課程期待此般思考能幫助重新評估現在需要什麼樣的理論及什麼樣的態度。再者,我們將嘗試將有關「發展」的討論,由政治經濟變遷的層次拉向人的層次,這意味著對於抽象力量實際影響的主體,即人的人格、人性有所關照,期待我們社會學學生重新認識根植於社會局勢及與局勢共生的各方力量中的主體,包括我們自己、重新思考政治經濟學理論批判還能有何種目的。在理論之外,尚需回到現實,是故我們將帶動臺灣發展現況的討論,從而使理論回顧既能幫助我們理解臺灣如何走來,又有助於今日重大政治經濟爭論的再理論化;二方面,這也是深刻地回歸「發展理論」初始的反「現代化理論」的關懷,理解半世紀以來的國家、社會、家庭與人的形構。 必須注意的是,我們需要修課者的深度參與,藉著不同背景的參與者的同理,將有助於我們勾勒「現代化」、「發展」影響下的真實與充實的社會圖像,進而實踐思考的批判性。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主要讀物
林崇熙(2001)〈沈默的技術─嘉南平原上的拼裝車〉。收於《科技、醫療與社會》,第一卷第一期。頁:1-42。
許寶強、汪暉(編)(1999)《發展的迷思》。香港:牛津。
陳映真(1978)〈上班族的一日〉。收於陳映真(2001)《上班族的一日》。臺北:洪範。
陳映真(1981)〈萬商帝君〉。收於陳映真(2001)《萬商帝君》。臺北:洪範。
趙剛(2001)〈為何反全球化?如何反?—關於全球化的一些問題的思考與對話〉。收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四十四期。頁49—146。
蕭新煌(編)(1985)《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導讀》。臺北:巨流。

推薦讀物
Amin, Samir(1990)《不平等的發展—論邊陲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構》(高銛譯)。臺北:久大。
Arrighi, Giovanni(1999)《漫長的二十世紀:金錢、權力與我們社會的根源》(姚乃強等譯)。香港:牛津。
Harvey, David(未出版)《資本的限制》(王志弘譯)。自印。
Harvey, David(2008)《新帝國主義》(王志弘等譯)。臺北:群學。
Harvey, David(2010)《新自由主義簡史》(王欽譯)。上海:上海譯文。
Hobsbawm, E. J.(1996)《極端的年代(上、下)》(鄭明萱譯)。臺北:麥田。
Sennett, Richard(2010)《新資本主義的文化》(李繼宏譯)。上海:上海譯文。
文馨瑩(1990)《經濟奇蹟的背後—台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台 北:自立晚報。
林雅容(2005)〈性別、牡蠣、經濟變動:東石漁村婦女之工作認同〉。收於《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六十期。頁: 1-33。
谷蒲孝雄(1992/1995)《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臺灣的工業化》。臺北:人間出版社。
涂照彥(1999)《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
陳玉璽(1992)《臺灣的依附型發展—依附型發展及其社會政治後果:臺灣個案研究》(段承璞議)。臺北:人間出版社。
劉進慶(1992)《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
孫中興(2010)《馬克斯異化勞動的異話》。臺北:群學。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發展理論諸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