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第1學期-1812 全球化與產業發展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參與 20
課堂報告 25
期中作業 20
期末報告 3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48 人選讀,尚餘名額-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魏少君

教育目標

本課程為社會學系「企業與社會」學程的必修課程,在這門課程中,我們將針對「全球化」的概念進行探討,包括全球化過程的成因、本質以及效應等等,同時也將從不同的觀點對全球化的發展進行分析與評價,思考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論辯。全球化是一個遍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議題的跨國際現象,並自1990年代以來開始在學術界引起廣泛討論,成為社會科學領域的關鍵字,相關的學術期刊與書籍大量出版。幾個主要爭論點在於:全球化究竟是一個新還是舊的現象?全球化如何終結或者改變了民族國家的傳統功能?不同的國家在這波全球化浪潮中遭遇了哪些衝擊?產生了什麼樣的機會與挑戰?因此,本課程將以三部分進行,第一部分著重全球化的歷史發展與特質,第二部分進入當代全球化的發展經驗與論辯,第三部分則將台灣的產業發展經驗安置在全球化的脈絡下進行討論。 本課程進行方式包括演講、討論以及學生對案例的課堂報告,修課學生於課堂報告時需要準備至少一頁綱要與評論資料,並且於課前閱讀完每週指定教材。本課程重視課堂討論互動與分析經驗現象,旨在訓練社會系大學部學生拓展全球視野,利用全球化的不同議題去反思自身與世界之間複雜且緊密的連結關係,除了關注所處台灣社會的各種進展外,同時去進一步了解發生在世界其他國家的重大變化,以及台灣產業在全球化發展之下所遭遇的種種衝擊。藉此充分體驗全球化對日常生活所造成的意義。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Schwartz, Herman M.著,徐佳譯,2008,《國家與市場:全球經濟的興起》。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Arrighi, Giovanni, Hamashita, Takeshi, and Selden, Mark主編,馬援譯,2006,《東亞的復興:以500年、150年和50年為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Piore, Michael J. and Sabel, Charles F.著,李少民、劉英莉譯,1989,《第二次產業革命:走向繁榮之可能》。台北:桂冠出版。
Hertz, Noreena著,許玉雯譯,2003,《當企業併購國家:全球資本主義與民主之死》。台北:經濟新潮社出版。
Bakan, Joel著,李明譯,2004,《企業的性格與命運》。台北:大塊文化出版。
Stiglitz, Joseph E.著,李明譯,2002,《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台北:大塊文化出版。
Brittain-Catlin, William著,李芳齡譯,2007,《境外共和國:揭開境外金融的秘密》。
Harvey, David著,胡大平譯,2005,《希望的空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Gilpin, Robert (羅伯特•吉爾平)著、楊宇光、楊炯譯,2004,《全球資本主義的挑戰—21世紀的世界經濟》(The Chanllenge of Global Capitalism: The World Economy in the 21Century)。台北:桂冠。
Bourdieu, Pierre著,孫智綺譯,2002,《防火牆---抵擋新自由主義的入侵》。台北:麥田出版。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全球化與產業發展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