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第1學期-1814 記憶與反記憶:敘事、遺忘、哀悼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小組導讀 20 修課同學分組完成文本導讀,裡頭需包括:1)文章大意概要、2)作者提出的論點、問題、3)可能的對話對象、4)你的同﹧不同意。5)自由發揮。
尋找「事件」文本 10 請每組尋找一份台灣的記憶事件文本,期末會討論。請繳交時附上:1)這份文本為何吸引你的注意、2)你的好奇疑問等、3)文本的解讀。
個人Q&A 20 1)每人需仔細閱讀每週之指定資料、認真上課,準備一個以上的問題,參與課堂討論。問題必須與授課內容、文本及課堂討論有關。2)所有問題會再請由不同同學隨機帶回,尋求解答。整個學期會操作2次
期中報告 30 先完成1)一篇反思性的自敘傳記或2)來自於他人的記憶敘事(訪談紀錄、自傳文本皆可);接著針對自己這份文本進行分析。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28 人選讀,尚餘名額1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惠敏

教育目標

「記憶」(memory)及其使用,向來具有政治的、倫理的、文化的性質,尤其在政治事件的運用上,記憶不僅即是事件自身,也經常在記憶過程中創發新的政治事件。隨著70年代語言學的轉向、80年代文化的轉向,有關記憶的研究在80、90年代快速成長,1998年一場跨學科會議「記憶的前沿」(Frontier of Memory)開啟了「記憶研究」(memory studies)的發端,第一本《記憶研究》(Memory Studies)學刊也在2008年創刊。然而,記憶或有關記憶的研究並非嶄新學科,在社會學界並不陌生,散布在理論、經驗、方法等議題,本課程將分成三大部分進行: 一、理解「記憶」(understanding memory):討論記憶的文化性、公共性、社會性——藉由探索過去(past)﹧現在(present)的複雜關係,透過何種物質性中介(mediated),以及文化、公共、社會、機制和實踐的過程來達致。 1. Collective Memory / 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 2. Social (Con)text, Memory Studies 3. Politics/the Political: such as Holocaust studies and testimony, Reading EVENT. 4. Public/ Private 二、記憶的技藝(art of memory):記憶屬於修辭的一部分,鍛鍊記憶也是聖賢美德自許之一。記憶拋棄原有的actual/virtual的區分,共同在場者也會有不同的記憶方式及其運用。如何閱讀記憶、創作記憶、反對記憶等,將達成不同的後續效果。透過敘事與遺忘(諸如懺悔、回憶錄等)、見證(witnessing)與創傷證言(trauma testimony)(受難者話語等)來進行。尤其是一些應該被小心對待的traveling concepts,例如創傷(trauma):或可橋接個人與社會間的溝渠,形成歧異文化現象之間的連結,但也可能形成無法通透、界定的強解釋概念。 三、藉由「反/對記憶」,特別談「哀悼文本」:public mourning/ private mourning.藉由哀悼某人、某事件、某物的不在,重新握有發言權力、進行控訴。諸如對重要人物的哀悼詞、對於逝去愛人的控訴與自憐、故國懷鄉的想念,均是在此脈絡下的特殊文類,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性。 本課程以課堂授課為主,希望至少能介紹到主要的理論脈絡,並找尋適合的(在地)社會文本來協助進行理解與分析。另外有關政治、倫理、文化不是三塊鐵板領域,公、私也非切分線,而是三個剖面及一條移動的界線,希望在思考閱讀討論時必須隨時帶入。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Halbwachs, Maurice. 1992. On Collective Memory, edited, transla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Levis A. Coser.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同學可讀中文本《論集體記憶》,畢然、郭金華譯,2002,上海人民出版社)
2.劉人鵬、鄭聖勳、宋玉雯編。2010。《憂鬱的文化政治》。台北:蜃樓。
3.2008. Memory Studies Vol.1(1)
4.Paul Ricœur.2004. Memory, History, Forgetting, translated by Kathleen Blamey and David Pellauer.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Derrida, Jacques. 2003. The Work of Mourning.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Barthes, Roland(羅蘭•巴特)著,汪耀進、伍佩榮譯。1994(1977)。《戀人絮語:一本解構主義的文本》。台北:桂冠。
7.Barthes, Roland(羅蘭•巴特)著,劉俐譯。2011。《哀悼日記:1977年10月26日-1979年9月15日》(Journal de deuil)。台北:商周。
8.Yates, Frances A.著,薛絢譯。2007。《記憶之術》(The Art of Memory)。台北:大塊文化。(參考書目)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記憶與反記憶:敘事、遺忘、哀悼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