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第1學期-2405 當代建築議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作業內容及參與討論佔總成績 30
期中/期末簡報佔 20
學期期末口試 30
出席 20 學生必需每週出席到課,實作作業必需如期完成。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37 人選讀,尚餘名額3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曾成德

教育目標

當代建築的思潮在十年前左右開始以「關鍵字」的形式傳播。所謂「關鍵字」,就正如維基百科上以標記語言(Markup Language)所條列的名詞。身處在當代的建築人或準建築人以關鍵字來理解建築理論的方法,也恰似在螢幕上搜尋維基百科標記語言的超連結的鏈結來理解知識的方式。這些關鍵字既反應出當代社會眾聲喧嘩的多元性,也呈現著集結作者諸公們個人觀點的雜湊性。如此,建築的「大理論」時代當然也就一去不復返。這個現象並不唯獨出現於建築領域,文化研究的大老 Terry Eagleton 便以「理論之後」來形容當前的狀態。 那麼,在這樣的時代我們該如何理解建築?跨進 21 世紀的當代建築師們,歷經 19-20 世紀的現代主義、70-80 年代的後現代主義及 90 年代的解構主義淬煉,對當代建築形成各種不同面向的思考與嘗試。面對這樣的大哉問,除了逐門逐派探索各個建築巨擘的概念及作品之外,這門課企圖以既抽象又有點具象的關鍵字,重新歸納這些含括了對於時代、環境、建築空間、地景、理論、文化藝術、材料及抽象美學等面向的思考,提供對當代建築一種觀念上的敘述與理解。 然而這些關鍵字與概念,並不只以單一形式或表現法存在,它們被實踐在各個建築作品裡。當代建築師們常以多樣的表現法陳述同一個概念,甚或同一個作品中隱含了 不同面向思考的嘗試,因此課堂上除了主題論述外,將取樣於各式作品對這些概念的嘗試,並期待在其中挖掘、激發當代建築新的可能。

課程概述

當代建築的思潮在十年前左右開始以「關鍵字」的形式傳播。所謂「關鍵字」,就正如維基百科上以標記語言(Markup Language)所條列的名詞。身處在當代的建築人或準建築人以關鍵字來理解建築理論的方法,也恰似在螢幕上搜尋維基百科標記語言的超連結的鏈結來理解知識的方式。這些關鍵字既反應出當代社會眾聲喧嘩的多元性,也呈現著集結作者諸公們個人觀點的雜湊性。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09/27 理論: 批判性到投射性
A. 當代建築的標籤雲
《關於現代建築的16章-- 空間, 時間與世界》,代序,作者:曾成德,出版社:田園城市
B. 解構以來的建築
《建築藝術》第01期,作者:郭文亮,出版社: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
10/04 數位: 新秩序與離散性
A.《亂是一種新商機 —— 數位行為改寫的消費習慣 ( Everything Is Miscellaneous : The Order of The New Digital Disorder) 》 作者:David Weinberger, 譯者:周宜芳,出版社:天下文化
B.《媒介城市:媒介、建築與都市空間 (The Media City: Media,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pace) 》作者:Scott McQuire, 譯者:趙偉妏,出版社:韋伯
10/11 公共: 扁平化與公共領域
A. 創意城市的基礎:地方認同感;城市空間與設施;網路與組合架構,《創意城市》,第五章,作者:Charles Landry,出版社:馬可孛羅
B. Google 世代,《Google會怎麼做》,第三章,作者:Jeff Jarvis,譯者:龐文真、林麗冠,出版社:天下文化
10/18 皮層(與內容): 再現與展現
A. The Function of Ornament 《The Function of Ornament》, 編者:Farshid Moussavi, Michael Kubo,出版 社:Actar/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B. The Function of Form 《The Function of Form》, 編者:Farshid Moussavi et al,出版社:Actar/Harvard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10/25 綠(與藍): 永續?
A. 《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濟的設計提案 (Cradle to Cradle:Remaking the Way We Making Things) 》, 作者:William McDonough, Michael Braungart,出版社:野人文化出版
B. 《永續建築白皮書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White Papers) 》, 編者:地球宣言組織(Earth Pledge),譯者:陳重仁,出版社:積木文化
11/15 地景
A. 山海經-一部想像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書
B. 藝術觀賞之道(John Berger著,戴行鉞譯,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C. Sculpture in Expanded Field(Cambridge:MIT Press,1986)
D. Passages in Modern Sculpture (Cambridge:MIT Press, 1981)
E. Earthworks and Beyond (New York:Abbeville Press, 1989)
11/22 差異
A.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作者:珍•雅各( Jane Jacobs), 譯者:吳鄭重,出版社:聯經
B. 創意城市(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作者:Charles Landry, 出版社:馬可孛羅
C. 歷史中的城市─起源、演變與展望,Lewis Mumford著,宋俊嶺、倪文彥譯,建築與文化出版社
D. 都市再生:世界景觀建築實例百選_世界SSD100都市持續再生(Sustainable Site Ddesign 100 Case),日文書
E. Great Leap Forward- Harvard Design School Project on the City,Rem Koolhaas
11/29 壅塞
A. Rem Koolhaas 瑞姆.庫哈斯﹧《哈佛大學建築系的八堂課:八位當代建築師作品的理論焦慮及設計策略》, 作者:菲爾.莫內歐, 譯者:林芳慧, 田園城市, 2008
B. 建築的危險: 庫哈斯的未來宣言, 作者:雷姆.庫哈斯, 譯者:吳莉君. 原點出版社,2010
C.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當代建築議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