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第1學期-2633 人文:東南亞歷史與文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1.期中考30%,期末考30%,上課出缺席、參與討論、書寫報告40%。 100 依比例分配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5人,已有81 人選讀,尚餘名額-6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賴淙誠

教育目標

本課程的主要目的即在於透過講授與討論,促使同學對東南亞文化的認識與了解。 透過學習、思考、形成問題,使學生在尋求解答過程培養歸納的能力。

課程概述

通識課程不同於專業課程,實乃著重引導學生主動關懷、探索與實踐人類的終極價值與智慧;同時通識課程所提供的知識,不是專業課程的淺薄化,而是具有厚實感的基礎知識。本校根據創校傳統、校訓與辦學理念訂定通識教育定四大基本素養:求真素養、篤信素養、力行素養與宏通素養,以具體落實本校通識教育之理想。希望本校學生能發揮自主學習精神,在通識課程老師的引導下,逐漸培養其通識教育基本素養,並期待能終身學習。各種基本素養並訂有具體的學習成效指標,以做教學與學習成效之自我檢證的具體指標,分述如下:求真素養(自然領域):1.學習自然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探索物理與生命世界的微妙,2.發揮就事論事的精神,3.能參與科學議題相關的公共事務。篤信素養(人文領域):1.學習人文精神以探索內在自我與領會人類文明的深層價值,2.發展自律精神,3.能運用理性進行道德推理。力行素養(社會領域):1.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激發學生的傾聽與溝通能力,2.承認與尊重多元差,3.實踐民主審議的精神。宏通素養(跨領域):1.追求人類的整體價值,2.融通求真、篤信、力行等素養於個人生命之中。各領域的課程對於學習成效指標可以跨選,不必拘泥。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張奕善譯《東南亞史導論》,學生書局,民64年.
2. (美)卡迪著,姚楠等譯《東南亞歷史發展》(上下冊),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John F.Cady,Southeast Asia: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New York,1964]
3. (英)霍爾著, 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譯《東南亞史》(上下冊),1982 年.D.G.E.Hall, 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London,1968]
4. 王民同《東南亞史綱》,雲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
5. 張錫鎮,《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台北:揚智文化,1999。
6. 蕭新煌主編,《東南亞的變貌》,台北: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2000。
7. 柯能(Victor G. Kiernan)著,陳正國譯,《人類的主人—歐洲帝國時期對其他文化的態度》,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8. 吉爾斯彌爾頓(Giles Milton)著,王國璋譯,《荳蔻的故事—香料如何改變世界歷史?》,台北:究竟出版社,2001。
9. D.R. SarDesai【著】,蔡百銓【譯】,《東南亞史》,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10. 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閻紀宇【譯】,《遮蔽的伊斯蘭—西方媒體眼中的穆斯林世界》,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2。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人文:東南亞歷史與文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