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第1學期-4214 中哲:大乘佛學研究(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成績 40 包含出席率(10%)、課前準備與課堂討論(30%)
期中論文劃書 10
期末論文 50 包含期末小型研討會論文發表(20%)、學期完整論文(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5人,已有7 人選讀,尚餘名額1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嚴瑋泓

教育目標

本課程規劃為一學年的課程。在第一學期,初步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深入理解初期大乘佛學思想,其中包含般若、中觀、唯識與如來藏等不同學派的哲學理論。第二學期學習的焦點著則重於中國大乘佛學,其中包含中國早期般若與中觀哲學、瑜伽行與如來藏的傳入與發展,而後深入探討三論、天臺、華嚴與禪等學派的哲學理論。由於本課程為研究所的課程,除了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大乘佛學中各學派的哲學理論之外,獨立閱讀與詮釋原典之能力的培養更是本課程的重要目標。因此,本課程規劃每個課題的研討均包含初步的理解、深入的討論以及引導學生獨立閱讀與詮釋相關的原典與文本等三個部份,希望藉由這樣的訓練,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與獨立研究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Paul Williams, Mahāyāna Buddhism: The Doctrinal Foundations,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2. 方東美,《中國大乘佛學》,臺北:黎明,1991。
3.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臺北:正聞,1981。
4. 坂本幸男作; 釋依觀譯,《大乘佛教之硏究》,臺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2005。
5. 李志夫,《中印佛學比較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1。
6.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四會》,《大正藏》冊7。
7. 後秦•鳩摩羅什譯,《中論》;《大正藏》冊30。
8. 唐•玄奘譯,《解深密經》,《大正藏》冊16。
9. 世親造,唐•玄奘譯,《唯識三十論頌》,《大正藏》冊31。
10. 唐•實叉難陀譯,《大乘入楞伽經》,《大正藏》冊16。
11. 陳•真諦譯,《佛性論》;《大正藏》冊31。
12. 陳•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冊32。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哲:大乘佛學研究(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