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第1學期-5392 亞洲城鄉規劃與研究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成績 20
課堂報告 50
期末報告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0人,已有25 人選讀,尚餘名額-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羅時瑋

教育目標

.

課程概述

關於現代建築的討論,長久以來,一直都是圍繞著以歐美為中心的言說與論述;在這樣的觀點之下,其他國家相對地就成為接受現代建築洗禮的地區,而自然地,也就被視為現代建築發展過程中的邊緣地帶。以科學革命為發端,藉由技術與資本的力量,形塑當前生活形態的現代文明,雖然是起源於西歐,然而,近年來,當現代文明的弊病逐漸呈現而開始受到批判的時候,對於現代建築的反思,也開始讓我們從一元的觀點轉為多元的視野,同時看到各種不同文化下的現代建築發展過程,亞洲的建築與都市就是在這多元文化的觀點之下漸漸受到世界的注目,其中近年來,隨著亞洲經濟力的提高,日本與中國現代建築的崛起,更說明了這個現象。 面對亞洲現代建築與都市的發展過程,本課程將涵蓋亞洲的空間領域分為不同的單元,藉由這些區域的建築與都市的研究與討論,希望能對亞洲建築與都市有更為細緻的認識,從而理解台灣現代建築在亞洲文化中的特性,並勾勒出台灣對於亞洲現代建築與都市的自我觀點。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Lynch, Kevin. The Image of the City.
___________. 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
Alexander, Christopher. City is Not A Tree.
__________________. Pattern Language.
Venturi, Robert. Learning From Las Vegas.
Koolhaas, Rem. Delirious New York.
Lim, William. Asian Ethical Urbanism.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05.
__________. Asian Alterit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rchitecture + Urbanism through the lens of Cultural Studies. Singapore: World Specific, 2008.
Saunders, Doug. Arrival City: The Final Migration and Our Next World. 《落腳城市:最終的人口大遷徙與世界的未來》,台北:麥田,2011。
Sieverts, Thomas. Cities Without Citie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Zwischenstadt. London: Routledge, 2003.
孫歌,《亞洲意味著什麼:文化間的「日本」》,台北:巨流,2001。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亞洲城鄉規劃與研究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