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第1學期-5456 遊憩生態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上之討論及口頭報告 35
期末考試成績 35
實習報告(作業)內容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21 人選讀,尚餘名額49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劉儒淵

教育目標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就是在探討遊憩使用與戶外遊憩區(生態旅遊地)之自然資源間相互的關係,介紹遊憩資源衝擊之調查研究方法及戶外遊憩區經營管理策略等之理論與實務經驗,提升學生爾後從事戶外遊憩區景觀規劃、遊憩設施配置、遊程規劃或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時應具備之生態保育與資源管理方面之素養。

課程概述

戶外環境供遊憩使用以後,包括植群、土壤、野生動物及水等各種生態資源,都可能受到遊憩活動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程度的衝擊。面對當前國民對戶外遊憩的需求日益殷切,同時對自然資源保育的呼聲日漸高漲之際,如何在提供充足的遊憩環境及設施之餘,又能維護自然生態與景觀資源的完整,減低遊憩設施之規劃設置與遊憩活動所產生之環境衝擊,實乃政府有關機關及各戶外遊憩區或生態旅遊地經營理單位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就是在探討遊憩使用與戶外遊憩區(生態旅遊地)之自然資源間相互的關係,介紹遊憩資源衝擊之調查研究方法及戶外遊憩區經營管理策略等之理論與實務經驗,提升學生爾後從事戶外遊憩區景觀規劃、遊憩設施配置、遊程規劃或環境影響評估作業時應具備之生態保育與資源管理方面之素養。 課程內容主要包括1.遊憩資源衝擊之基本概念(總論);2.國內外遊憩生態學之研究發展概況;3.遊憩對各項自然資源之衝擊型態、程度與其影響因子(個論);4.遊憩衝擊效應之調查研究方法與監測技術;5.遊憩資源與遊客的經營管理策略等五大項,理論與實務並重。 除了教師課堂講授外,並帶領學生至各國家公園或森林遊樂區等生態旅遊地進行戶外教學,實地勘測、演練各種遊憩衝擊調查介量之操作及統計分析方法。由於是研究所的課程,因此著重學生參與相關議題的討論,每位修課學生均須上台進行遊憩衝擊的案例探討與報告(其方式是先自選一處戶外遊憩區,經現場考察後,定性描述其遊憩衝擊效應,探討可能之影響因子,研擬衝擊改善與防治策略,提出書面報告,並於課堂研討時間口頭簡報後師生共同討論),加強學生在文獻蒐集彙整、調查資料統計分析、論文寫作、口頭簡報、提問與答辯技巧等之學習訓練機會,這也是本課程的特色之ㄧ。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自行編撰講義
2. Hammitt and Cole (1998) Wildland Recreation-Ecology and Management
(2nd. ed.)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N. Y.
3. Buckley (2004)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Ecotourism, Griffith University, Australia.
4. Monz, C. and Y. F. Leung. (2006). Meaningful measures: Developing indicators of visitor impact in 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 Inventory and Monitoring program. George Wright Forum 23(2):17-27.
5. 相關期刊或研究報告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遊憩生態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