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第2學期-0208 中國上古社會文化史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平時成績 | 20 | 依出席情況而評定 |
期中報告 | 30 | 依教師之規定撰寫書面報告,並於規定之期限內繳交,相關規定會利用講義與課堂時間進行說明。 |
期末考 | 50 | 於學期末之期末考週,由學校統一安排考試與地點,進行期末考試。每位同學都必須參加,否則無法獲得期末考試之成績。期末考試的題目形式,以及考試內容,將於期末考前,由教師於上課期間宣佈。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11 人選讀,尚餘名額49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川田修教育目標
戰國秦漢時期的中國社會在科學、文學、哲學各領域都有突出的發展,在研究「中國」文明圈的歷史,該時期的學術研究有很重要的意義。
本課程先從以傳統文獻為中心的政治史角度討論戰國秦漢時代的社會發展,讓上課同學系統了解該時代社會、文化的基本知識。另一方面講授該時期的思想史,以闡明其經學、陰陽思想之形成、發展,討論這些思想和當時政治制度的關聯性。另外,關於風俗習慣,過去學者利用文獻及出土文物進行研究,依據這些文獻探論服飾、飲食文化。繼之,從外交關係的層面討論秦漢時代,以概論當時東亞世界的國際關係。在最後兩節,利用考古資料討論當時的經濟、社會結構及宗教概念。因為這一百年來秦漢考古學研究不斷發展,尤其二○世紀70年代以後每年都有重要的發現,包括很多和經濟活動有關的遺物,還有重要的陵墓及諸侯王等級墓地。這兩節嘗試分析農具、錢幣等文物,希望經由探討都城、陵園遺址考證秦漢時期在中國社會的發展,使修課同學能夠系統地瞭解最新的研究狀況。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0-3
上課時間:二/8,9,三/8[H308]
修課班級:歷史系2,3,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不開放推廣部選課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黃川田修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於課堂個別約定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1.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年。
2. 王仲殊:《漢代考古學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3. 楊寬《戰國史 (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初版:1955]
4. 呂思勉:《秦漢史》,北平,開明書店,1947年。
5. 西嶋定生:《秦漢帝國》,東京,講談社,1997年。
6. 西嶋定生等:《岩波講座 世界歷史4 古代4 東アジア世界の形成》,東京,岩波書店,1970年。
7. 松丸道雄等:《世界歷史大系 中國史1》,山川出版社,2003年。
8. 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上海,亞細亞書局,1935年。
9. 崔瑞德、魯惟一:《劍橋中國秦漢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2年。
10.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11.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1992年。
12. 甘懷真:《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13. 史念海:《河山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年。
14.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中華書局, 1988年。
15. 姜波:《漢唐都城禮制建築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16. 周長山:《漢代城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7.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
18. 駢宇騫:《簡帛文獻概述》,臺北,萬卷樓,2005年。
19. 大庭脩:《漢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20. 林巳奈夫:《中國古玉器總說》,東京,吉川弘文館,1999年。
21. 林巳奈夫:《漢代の文物》,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76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國上古社會文化史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