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第2學期-1806 都市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課堂出席參與討論 | 25 | 主要看出席率,簡言之,點名也 |
分組報告 | 25 | 主要看各組帶動課堂討論情況來給分 |
導讀 | 22 | 需製作PPT |
提問 | 8 | 需製作PPT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73 人選讀,尚餘名額-1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楊友仁教育目標
社會學在知識史上的發展與建制,與資本主義都市化有相當的關係,都市社會學向來具有濃厚的社會改革實踐色彩,伴隨著城鄉規劃的歷史與思潮、真實世界中城市發展的動力、其所出現的各式各樣矛盾,都市理論從早期的芝加哥學派發展至今,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當中都市社會學的理論取向也歷經了「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包括70年代復甦的馬克思主義新都市社會學(new urban sociology)、90年代的文化轉向(cultural turn)與後現代都市論(postmodern urbanism)等。
全球的都市化程度日益增加,根據聯合國的資料顯示,2003年全球約有30億人居住在都市中,這個數字到2017年將達到40億,然而聯合國的數據也告訴我們,全世界有1/7的人居住在貧民窟中,都市過程與都市經驗對於人類社會的重要性不言可喻,而且與日俱增。
但曾幾何時,都市社會學這個社會學界過去最重要的學門之一,幾乎要被時代的潮流所遺棄,就像是芝加哥學派在面對成熟工業社會時遭到揚棄一樣。新的都市社會學如何面對全球資訊資本主義的新都市脈絡呢?社會學如何「邂逅都市(encountering the city)」呢?真的有都市社會學這個東西嗎?如果有的話,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或中國大陸「搞都市社會學(claiming the urban sociology)」如何可能有意義呢?
以上這些問號,是本課程開設的基本問題意識(problematic),我們將透過有系統地探討都市社會學的重要概念系譜和研究向度,來摸索可能的答案,此課程提供參與者對於都市化與都市發展課題之社會科學知識基礎,並納入台灣社會的具體都市經驗,讓參與者得以運用此一領域的知識資源,梳理出各自的研究旨趣。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0-3
上課時間:二/6,7,8[H204]
修課班級:社會系1,2,3,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不開放推廣部隨班附讀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楊友仁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每週五下午2:00-5:00pm,於教師家中,新進教師宿舍,東海路156號C棟7樓之2(敬請事先預約)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主要教科書
Parker, S.(2006) Urban Theory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Encounter the City, London: Routledge.
王志弘、徐苔玲譯(2007) 《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台北:群學。
蔡勇美、章英華主編(1997) 《台灣的都市社會》,台北:巨流。
相關參考書
Savage, M., Warde, A. and Ward , K.(2003)Urban Sociology, Capitalism and Modernity , 2nd Edition,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孫清山譯(2004)《都市社會學》,台北:五南。
王佳煌(2006)《都市社會學》,台北:三民。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
蘇碩斌(2005)《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台北:左岸文化。
黃麗玲編(2008)《流動與根著:台社都市與區域讀本》,台北 :唐山。
Gottdiener, M. and Hutscison, R.(2010) The New Urban Sociology, 4th Edition, New York: Westview Press.
黃怡譯(2011)《新城市社會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吳縛龍、馬潤潮、章京祥編(2007)《轉型與重構: 中國城市發展多維透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都市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