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第2學期-1810 趨勢社會學:反文化與酷美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參與討論 20
每週課堂報告 20
Issue Memos 60 加分機制(10%以內):對本學期課程指定讀本做深度的book review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5人,已有25 人選讀,尚餘名額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崇憲

教育目標

本課程為本系「企業與社會」學程的選修課程之一。主要的教學目標在幫助同學辨識及確認當代逐漸或正在萌發當中的新興社會現象,並進行系統性的社會學考察。本課程不是未來學,而是見微知著的「趨勢索隱」。未來學涉及對未來的大膽想像與預測,主要的用意在於推估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但新興趨勢卻是已然或正在冒生的社會現象,而不是未發生之事。社會學向來擅長的是事後諸葛的後見之明,但對新生勃發的社會現象與時代脈動較缺少掌握與理解的能力。「趨勢社會學」課程設計的用意即在試圖糾偏與彌補此不足,本課程曾討論過的議題是「生活政治」與「美學經濟」。未來此門課的主題會因學期而異,本學期主要的核心關懷是「反文化」與「酷美學」。 本課程的主要目的,企圖界定「反文化」和「酷美學」的定義、形式及其內容。「反文化」與「酷美學」是兩個極為不易界定的概念,要將兩者闡發清楚構成了本課程最大的挑戰。首先,「反文化(counter-culture)」絕不是一套套奇奇怪怪卻毫無意義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而是社會變遷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其產生的後果可能是破壞性的,有如《聖經》中所說的,「被天翻地覆的世界」(A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但也可能是具有創造性的。雖然一些「反文化」中的否定性的和破壞性的形式仍然甚囂塵上,然而「反文化」中的某些形式(如西方的搖滾樂)也狂熱的表達了對社會變革的企求。究其實,「反文化」是自然而然的現象,只要人們對既定的行為模式、傳承的道統、現行的權力結構被視為是不合理的、殘酷的、不公正的和醜陋的,「反文化」就可能異軍突起,而造成急遽變化的反對勢力。如果我們能審慎地看待「反文化」,對它們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我們就能發揮其潛在的創造性,而不會激發其潛在的破壞性。要特別強調的是,一個能夠容納「反文化」的社會,必然是一個能夠最大限度地匯集一切新生力量的社會,也肯定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朝氣的社會。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Pountain, Dick and David Robins著、李佳純譯,2005,《酷派當家》。台北:商周出版。
O’ Hara, Craig著、張釗維、吳嘉臻譯,2005,《龐克的哲學》。台北市:商周出版。
畢恆達,2011,《塗鴉鬼飛踢》。台北市:遠流。
J. D. Salinger著、施咸榮譯,2011,《麥田捕手》。台北:麥田。

延伸閱讀
莎拉•馮•吉爾德,《Yes!》雜誌成員合編、睿容譯,2012,《我抗議──佔領華爾街,改變一切》。新北市:廣場出版:遠足文化發行。
伊麗莎白•威爾遜著、杜冬冬、施依秀、李莉譯, 2009,《波希米亞;迷人的放逐》。
南京:譯林出版社。
彌爾頓•英格著、高丙中、張林譯,1995,《反文化:亂世的希望與危險》。台北市:
桂冠。
川本三郎著、賴明珠譯,2011,《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當時,我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
新經典文化。
林宗弘、洪敬舒、李健鴻、王兆慶 、張烽益著,2011,《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
少子女化的危機》。台灣勞工陣線(群學經銷)。
菲爾•德里奧和斯考特•伍茲著,2001,《激情歲月︰歐美20世紀70年代流行音樂回
顧》。人民音樂出版社。
Bennet, Andy著、孫憶南譯,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書林出版。
歐美雜誌,《The Economist--THE WORLD IN 2010 2012》。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趨勢社會學:反文化與酷美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