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第2學期-2721 通識課程學術講座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平時表現 | 20 | 1. 出席率:本課程是一門以演講性質為主的課,故十分重視同學的出席率。舉凡一學期中,缺席達到三次或以上者,本科成績作「不及格」計算。 |
分組討論與報告(4次) | 40 | 同學得於4次的分組討論中,分別就:(1)講者所講內容;(2)講者所開列的「推薦閱讀文獻」及「延伸閱讀文獻」;撰寫一篇心得報告(不少於500字)。 |
丙,期末作業 | 40 | 同學可提交論文一篇,內容圍繞著以下主題:「展望21世紀公民意識與媒體素養」,就個人專業及閱讀所及,提出自己的獨到看法。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10人,已有105 人選讀,尚餘名額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潘兆民教育目標
本校最為重要的公民素養教育,就是「校園即社區」的生活學習圈的學習,學生必須把校園當成自己的家,學習愛護與關心自己的家園、社區,並藉此也承認、尊重與愛護他人的家園與社區。準此,為使學習者能以關心社會的精神,思考社會全體的重大課題,以期獲得普遍性的公民知識的啟發。職是之故,本課程特別規劃一個「跨領域」學術講座,從關心媒體的視野、不同的角度來進行知識的探索,並配合公部門政策運作過程及相關議題的介紹,使修習者能深入認識媒體與公共政策的因果關係,並提升學習者面對公共事務的能力,進而透過力行的實踐功夫,培養健全的現代公民,以謀社會的最大福祉。
課程概述
毫無疑問地,研究重質,教育求廣,是衆多大學知識人的共識。然而,晚近多數大學科系的發展漸趨「内向」(involution),日益窄化的專業及職業取向,總是令人為大學教育的前景感到悲觀。雖然從來沒有人反對,一個大學生將來能否成爲合格的社會人及職業人,除了基本的專業技能之外,其知識的廣度與人文教養的深度,往往更爲重要。但是,現狀中的「跨領域文理基礎教育」卻往往淪為大學專業課程的裝飾品,聊備一格,不被學生及教師重視。
曾任芝加哥大學校長的「跨領域文理基礎教育」鼓吹者R. Hutchins,遠在二次戰前即已指出,「跨領域文理基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彌補科學潮流下專業太窄,人與人之間向心力不足、離心力太大的弊病。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0-2
上課時間:三/6,7[SS201]
修課班級:共必修2,3,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媒體素養與公民意識,為跨領域通識課程,一律參加期末考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潘兆民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下課時間於C218潘老師研究室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觀看之道》
在《觀看之道》一書中,John Berger提到,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身置身於周遭世界,但是我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所知道的世界,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卻從未確定。如今發達的媒介社會, 繁多的媒介,更使得我們所處的、所看到的、所知道的世界之間的關係,便得更加撲朔迷離。
反省媒體的聲浪,也不在少數。許多人抱怨媒體,也將社會的亂源直指媒體。許多民間組織開始對媒體表達不滿,許多社區大學也開設了「媒體識讀」的課程。目的 在以更深入、更具批判性的方式了解媒體。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通識課程學術講座 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