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第2學期-5055 自由主義:歷史起源與在中國和台灣的繼受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報告與討論:20% 20 (缺課三次者請自動退選本課程)
Issue Memos:40% 40 (繳交篇數少於三次者,視同不及格)
期末論文:40% 40 3. 期末論文:40% (大學部同學須撰寫一篇小論文,字數不得少於三千,含前言、結論、參考書目。論文須符合一般論文格式,引用文獻時須註明出處。研究所同學須繳交期末報告,字數以一萬字為限。)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7 人選讀,尚餘名額6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崇憲

教育目標

濟等秩序,即奠基於此思想傳統之上。我們可以大膽宣稱。自由主義構成現代西方最重要的精神遺產。概言之,西方社會「邁入現代」,可說就是以自由主義哲學,取代了以亞里斯多德和基督教為中心的思想體系。在政治上,力行極小化國家(minimal state);在經濟上,則採用自由放任政策(Laissez Faire);在宗教上,講求信仰自由與宗教多元的包容;在自我的概念上,則強調每個生命個體都具有不可讓渡的基本公民權。本課程的目的即在討論西方自由主義此偉大傳統之歷史緣起,及在中國、台灣的繼受與發展。 然而「自由主義的主要論旨是什麼呢?」卻不是一個不言自明,可以簡單回答的問題。儘管各個不同自由主義流派之理論傳統,或有歧異處,但大體言之,幾乎都可以同意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可歸納為下列五項: 1. 競爭式的個人主義(competitive individualism); 2. 自由價值的首要優位性(paramount value of freedom); 3. 私有財產作為一自然權利(private property as a natural right); 4. 自由市場(free market); 5. 有限制的政府(limited government)。 簡言之,自由主義的價值就是自由。但是「自由」概念本身就是充滿歧義的。Isaiah Berlin在《兩種自由概念》中指出,「自由」這個詞有超過兩百種以上的意義。但Berlin在該文中只討論了兩種自由的概念:一個是消極的自由(negative liberty);另一個是積極的自由(positive liberty)。要言之,消極的自由是免於束縛的自由(free from);積極的自由是自我做主的自由(free to)。 自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以來,西方開啟全球性的帝國殖民體制。特別自十九世紀西方以船堅炮利敲開中國的大門以來,民初中國即未曾間斷地向西方學習,引介了西方各式各樣的思想體系,諸如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達爾文主義、實用主義、自由主義以及無政府主義等等。在中國,共產主義最後勝出,自由主義則一敗塗地。但在台灣,自由主義卻慢慢得以生根、茁壯。本課程的主要架構,由三個區塊組成:第一部分爬梳自由主義在西方思想史上的緣起、流變與發展。第二部分進而討論自由主義在歐美興起後,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傳入中國的繼受,及所遭逢的限制。第三部分則聚焦自由主義在台灣的繼受、發展、困境與契機。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本課程主要以討論課(seminar)的方式進行,本課程不著重於知識的灌輸,而是強調自由活潑、能思考、能反辯的心智思辯訓練。同學們上課前務必確實讀完指定的讀物,在課堂上作口頭報告,並積極參與討論。在學期中,我們也將不定期地分組討論該週指定的文獻,並推派一名同學作小組的總結報告;並透過授課者多方詰問與對話的過程,訓練同學們的思考能力。因此,本課程非常強調課堂上的討論參與,修課的同學必須要修正昔往只坐著聽課,而不參與討論的學習態度。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訓練同學們在課程進行中進行思考、提出質疑和形成問題的思辯能力,並能夠有組織、層次分明地以論述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

每週由一組同學(2-3人)做該週指定文本的導讀、介紹、賞析、評論與提問。全班分成七組,每組須在期中考前後各報告一次,亦即每學期每組報告共兩次。每星期的導讀小組必須收集該週主題的相關重要資料,析理出關鍵面向並作出統整式的報告。報告小組應盡量參閱相關文獻並擬定議題,並加以系統化呈現。另外,報告小組也可參考每週延伸閱讀部分的讀物,將其整編到報告內容,並提出至少三個問題作為課堂討論之用。討論問題的提問和設計,在報告中佔有重要的位置,提問的設計儘量做到與文本的相關度高,但同時也能更進一步地延伸相關議題、核心論旨、和拓展論域。此外,提問的問題當力求讓同學們accessible(可進入的),inviting(引人動心的、誘人的、有魅力的)。報告小組也應對所提出的提問準備應答的腹案,以便在課堂中和同學們進行follow-up往返式的交叉辯論與對話。上台報告之內容一律需以製作PowerPoint簡報的方式呈現。報告內容要能提綱挈領地將指定閱讀範圍的論述主軸清晰完整地呈現,例如讀本重點摘要、文本內容分析、當週閱讀資料的補充、相關名詞解釋等等。報告者務請控制時間,每組以四十分鐘為限,以便有更多的時間進行集體討論。口頭報告的PowerPoint簡報需於當週週三5:00PM前,以電子郵件方式傳送給授課老師。全班討論的議程設定與進行,也應由當週口頭報告的小組負責帶領。授課老師將扮演專注聆聽者和彙整討論議題的工作,並於必要時介入討論,並做最後的總結。

除了負責口頭報告的小組以外,每位同學應該繳交當週指定讀本之讀後心得,長度以1000字為限,內容包括同學們對當週讀本的心得與提問,而非讀本的摘要,如有引用其他補充資料,請註明出處來源,並說明該補充資料與當週讀本之間的關連性。 Issue memos將於每週帶到課堂上,作為課堂發言的根據。在學期成績評鑑上占分甚重,請同學們務必嚴肅以對。當週issue memo請列印成紙本於課後繳交,不得遲交。本課程的進行方式,一開始將由每位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後,再由當週負責的報告小組進行報告,因此每位同學每週都必須有備來「發聲」。


李丁讚、吳乃德等著,2004,《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台北縣:桂冠。
Lukes, Steven著,謝靜雯、秦於理譯,1999,《啟蒙教授漫遊記》。台北市:時報文化。
錢永祥,2001,《縱欲與虛無之上:現代情境裡的政治倫理》。台北市:聯經。
顧肅,2006,《自由主義基本理念》。臺北縣:左岸文化出版。
江宜樺,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市:聯經。
Wolff, Jonathan著,龔人譯,2002,《政治哲學緒論》。牛津大學。
Graham, Gordon著,黃藿譯,1995,《當代社會哲學》。台北市:桂冠。
Gray, John著,蔡英文譯,2002,《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台北市:巨流。
Sabine, George H.著,李少軍、尚新建譯,1991,《西方政治思想史》。台北市:桂冠。
Kymlicka, Will著,劉莘譯,2003,《當代政治哲學導論》。台北市:聯經。
Mill, John Stuart著,程崇華譯,1986,《論自由》。台北市:唐山。
McClelland, J.S.著,彭淮棟譯,2000,《西洋政治思想史》。台北市:商周出版。
Bauman, Zygmunt著,楚東平譯,1992,《自由》。台北市:桂冠。
Watkins, Frederick著,李豐斌譯,1999,《西方政治傳統:近代自由主義之發展》。台北市:聯經。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自由主義:歷史起源與在中國和台灣的繼受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