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第2學期-5409 亞洲變動與專業實踐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出席率與課前領取「大綱與提問」 30 必須於上課前一日午夜前領取,逾時根據數位教學平台記錄記為遲領
組別共同成績 40 根據同學上台報告,以及上傳於數位教學平台的資料是否整理來評分
個人學習心得review成績 30 根據任課教師個別晤談的狀況評分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29 人選讀,尚餘名額4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郭奇正

教育目標

國際化教學是本系準備已久的教學改進方案之一,並已於98學年度開始了「亞洲城市與建築」專題。本學年度開始,擬在前述已經開始的「認識」課程之上,進一步讓專業領域的學生可以更清楚地認識「跨域」的專業實踐可以如何發生?此課程的開設著眼於培養學生關懷世界的視野與氣度,讓台灣建築系的學生的視野不再侷限於台灣本土,可以在大學與研究所的階段,透過課程的協助,對台灣之外的其他社會與城市有基礎的認識,並讓專業科系的同學從大學階段就開始可以建立胸懷世界的胸襟與氣度;本課程也期待可以作為一年一次的「工作營」課程的認知基礎,讓同學不再僅有「遠距」的認識,也可以透過實地的「工作營」的參與,建立「在地」的操作經驗與體驗。 本課程設立的另一重要動機,源於認知到「專業的世界分工」(the new division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體系刻正浮現的趨勢。1990年代初期,美國一線的跨國設計公司(如SOM, HOK, KPF等)紛紛在亞洲地區設置分支機構,並派用亞洲當地專業訓練出身並在美深造的年輕專業者打頭陣,出入於亞洲各大城市;此一逐漸蔚為潮流的分支設立潮是專業的世界分工在晚近廿年間的第一階段浮現,且明顯地指向了正在逐漸成熟的中國大陸市場。隨著中國大陸專業教育的普及與精進,專業的世界分工也有了新的版圖。「海歸派」不僅在中國沿海城市日漸普及,且中國境內也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專業promote機制。近年來,隨著大陸首要城市陸續舉辦奧運會、世界博覽會、亞運會等國際賽事的機會,鉅型計畫(mega-project)的推出也讓中國大陸的城市建設儼然已經成為當下全球建築與空間專業競逐且不可忽視的舞台之一。究竟台灣訓練出來的專業者可以在此一市場中扮演何種角色?如何掌握先機,透過先期的參與從制度到發展的機制都扮演重要角色,著實需要有系統性的課程輔助,並邀集有參與經驗的專業者現身說法,提供經驗的分享。

課程概述

國際化教學是本系準備已久的教學改進方案之一,並已於98學年度開始了「亞洲城市與建築」專題。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時代建築2007/5》-中國建築的現代之路(1950~1980年代),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2.《建築與都市a+u 2003/12 百花齊放》,a+u雜誌社,2003
3.《米丈建築地圖 上海》,盧志剛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建築中國: 當代中國建築師事務所40強 2000-2005》,徐潔/ 支文軍,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5.《亞洲新建築》,建築師雜誌出版社,2008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亞洲變動與專業實踐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