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第2學期-1811 創意社會與社會創新:理論與實踐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表現、分組作業 20
期中報告 40
期末報告 4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41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洪儀真

教育目標

「創意」,是當前社會發展最不可或缺的新興元素。本課程鎖定創造力(creativity)與創新(innovation)主題,以社會學路徑探討其發展的社會過程與社會脈絡,並特別聚焦於文化、藝術領域的創新行為,尤其是攸關社會問題的解決與社會實踐旨趣的創新行動,並以科學界等跨領域的創新過程作為對照。課程的設計理論與實務並重,也將發掘創新行動對於社會及社群產生的效應,及其對永續發展的指涉。第一單元首先將釐清創造力與創新的歷史定義、社會基礎與制度性條件,藉此掌握除了主觀的天賦、智力與才氣因素之外,創造性行動所憑藉的客觀社會條件為何。第二單元的文獻閱讀,將協助學生瞭解公共政策與場域規範,是如何促成/限制創新行動的發生; 各場域的典範與慣習如何被建構而出?行動者又何以突破?創新的門檻與認可機制也將納入研討,並探究正當性的社會建構與守門制度(gate-keeping)所造成的不平等。最後的單元,立意探索個人及團體的創新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以及對永續經營的願景所提供的裨益與省思。此單元將提出具體的社會創新與社會實踐案例,討論主題涵蓋創意世代的興起、創意城市與農村再生、國家的創新治理與社群的自主治理之比較,以探究經濟、社會政策、教育與城鄉發展等公私部門,在面對發展危機與瓶頸時,如何運用創造力兌現另類而有效的方案。藉此系列主題的耕耘,引發學生的創造力思考、並能以批判力面對社會創新的議題,同時培養運用創意解決實務問題的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主要讀本:

•Gardner, Howard, 1993, Creating Minds: an anatomy of creativity seen through the lives of Freud, Einstein, Picasso, Stravinsky, Eliot, Graham, and Gandhi. New York : Basic Books.(中譯本:林佩芝譯,1997,《創造心靈:七位大師的創造力分析》。台北:牛頓出版社。)
•Howard, Becker, 1982, Art Worlds.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ichard, Florida,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N.Y. : Basic Books.(中譯本:鄒應媛譯,2003,《創意新貴:啟動新新經濟的菁英勢力》。台北:寶鼎出版社)。
•Richard, Florida, 2005, Cities and the Creative Class . New York : Routledge .Intro &(中譯本:理查.佛羅里達, 傅振焜譯,2010,《創意新貴 II: 城市與創意階級 》。台北:日月文化)。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創意社會與社會創新:理論與實踐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