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第2學期-1813 什麼是後現代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出席參及參與討論 30
文本研讀整理 30
文本導讀 20
「後現代狀況」個案分析 1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0人,已有19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志成

教育目標

理解後現代,直探其本質,誠屬不智,因為後現代一詞所指涉的內容與涵義從來就不曾取得共識。後現代陣營的內在不一致性源自於這個概念的前綴詞「後」(post-)。就知識發展史來看,大凡以「後」為名的新生概念,如「後工業社會」(Post Industrial Society)、「後馬克思主義」(Postmarxismus)、「後殖民主義」(Postkolonialismus)、「後女性主義」(Postfeminismus)、「後唯物論」(Postmaterialismus)、「後結構主義」(Poststruktualismus)等等,無可避免地處於眾聲喧嘩,紛雜異質的處境,因為「後-現代」既名之為「後」,意謂著作為現代性的後果。這個後果並不只是徵別時間序列「在XX之後」的先後劃分,也就是不應當將「後」視為尾隨「XX」之後的一個階段,當然也未必取代了前一個階段。反而,「後」的出現應當視為對前一個階段的質疑、挑戰,甚至反對、否定、拒絕、放棄。「後-XX」往往與「XX」並存,如果「XX」是以受中心支配,向中心靠攏的收斂方式運作,那麼,「後-XX」則是與「XX」離譜走調的態勢開展,因而對「XX」而言,「後-XX」的性格是向外開放發散的,是烽火四起,狼煙處處的緊張關係。 這也是對於理解後現代,本課程採取的親近策略並不是質問﹧直問「什麼是後現代?」,亦非考察後現代的系譜發生,而是以一種「遭遇現象」的方式邂遘、親近後現代。也就是從後現代的諸多面向與現象著手──後現代與後工業、後現代的知識份子、結構與解構、仿真與擬象、後現代的科學、後現代與女性主義、後現代的倫理與宗教、後現代的時尚與身體、後現代的建築藝術、後現代的繪畫藝術。 因而,這一門課程致力於尋找、配對、掌握、區分「現代﹧後現代」諸多面向的差異。 從對「現代﹧後現代」的模糊、籠統印象開始 ……, 希望能以對「現代﹧後現代」的一點點瞭解終結。 「後現代主義不是一種我們可以一勞永逸地界定、然後心安理得地去使用的東西。概念(若有的話)必須在討論結束時、而非開始時獲得。」Fredric Jameson是這麼說的!而本課程的構想與目的,正是藉由課程的討論讓我們對於「後現代」盼能 ──多多理解一點點。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請參考各週指定研讀文本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什麼是後現代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