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第2學期-2787 通識:科幻文本與想像的社會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隨堂閱讀心得與出席討論 20
分組報告 20
期中考 30
期末考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53 人選讀,尚餘名額-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張義東

教育目標

從可愛樂觀的《多啦A夢》到狠厲反思的《銀翼殺手》,從人機不二的《攻殼機動隊》到瑰麗氣勢的《阿凡達》,機器人、複製人、外星人、生化人,閃耀錯位在冷冽豔異的新世界、異世界、末世界之中,這是科幻 ── science fiction。 科幻,做為一種文本類型(genre),為的既非科學研究、也不是科普教育,為的是在科學構築支配的此世之間,生成出符應人類科學幻景(vision)的虛構社會,想像了眼下還不可能的可能,以怪誕出奇,更且讓人浸潤玩味,乘行空天馬,照見自我。奇幻之設定,不只是單向服務於文本設喻所用,而是透過類型文本的創作,當下直問,究竟在這科技穿透自然、今且賽柏格與基因工程層層籠罩下,人之為人,究竟為何?浸透在科技製作與科學許諾的人類社會,未來會成就出何許美麗烏托邦或噩夢末世界? 因此,本課程立意所在,即是著眼於探索「科學與人的關係」,由此一角度出發,嘗試做跨領域結合,以文學電影研究分析科幻文本,採社會理論探究社會願景。課程期待有心的參與者,能夠掌握分析架構,經由科幻文本的賞析討論,對科學想像與自己、與所處社會、與人類整體間的關係,發展出反思的能力與習慣。 課程設計為以下區塊:【總綱】、【媒介】、【架構】、【主題】與【展望】,各自開展為2至4週課程內容,每週集中研討相應之理論文獻與選定之文字與影音文本,各週內容細節詳見教學進度。 請注意!限於時間,課堂上無論教師講授或同學報告,皆僅能引用(朗讀與播放)極少份量之文本,是以同學課前準備時,除研讀理論文獻外,亦應事先自行閱覽選定之科幻文本,以利上課聽講學習。 課程目標亦可條列如下: 1. 透過研讀選定之文字與影音創作,接觸科幻文本此一類型,學習分析與研究方法。 2. 配合文獻之研讀討論,思辨科學與人的關係、科幻與社會的對照,以求反思自身。

課程概述

通識課程不同於專業課程,實乃著重引導學生主動關懷、探索與實踐人類的終極價值與智慧;同時通識課程所提供的知識,不是專業課程的淺薄化,而是具有厚實感的基礎知識。本校根據創校傳統、校訓與辦學理念訂定通識教育定四大基本素養:求真素養、篤信素養、力行素養與宏通素養,以具體落實本校通識教育之理想。希望本校學生能發揮自主學習精神,在通識課程老師的引導下,逐漸培養其通識教育基本素養,並期待能終身學習。各種基本素養並訂有具體的學習成效指標,以做教學與學習成效之自我檢證的具體指標,分述如下:求真素養(自然領域):1.學習自然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探索物理與生命世界的微妙,2.發揮就事論事的精神,3.能參與科學議題相關的公共事務。篤信素養(人文領域):1.學習人文精神以探索內在自我與領會人類文明的深層價值,2.發展自律精神,3.能運用理性進行道德推理。力行素養(社會領域):1.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激發學生的傾聽與溝通能力,2.承認與尊重多元差,3.實踐民主審議的精神。宏通素養(跨領域):1.追求人類的整體價值,2.融通求真、篤信、力行等素養於個人生命之中。各領域的課程對於學習成效指標可以跨選,不必拘泥。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科技奴隸》、《虛擬入侵》、《猿猴、賽伯格和女人》、《網絡社會之崛起》、《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列為必讀!選取份量視參與者人數與上課情形而定。

2. 文本分析與社會理論,特別是Gillian Rose, Umberto Eco, Max Weber, Norbert Elias, Emile Durkheim, Michel Foucault 的著作,將視參與者上課情形,選文列入閱讀範圍。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通識:科幻文本與想像的社會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