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年第2學期-4097 東周史專題研究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口頭報告暨製作紙本資料的能力 40 本課程不採考試方式。至期末,做成績評估時教師看每位同學的 (1)口頭報告暨製作紙本資料的能力(40%)、 (2)討論能力(30%)、 (4)出席率(30%) 這三個方面。
討論能力 30
出席率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人,已有3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川田修

教育目標

東周時代是東亞歷史上最重要的轉變時代之一。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各地社會結構、傳統之不少因素逐漸消失,一方面該時期出現的法家思想、禮樂系統、冶金技術、建築等,都向後世歷代中國王朝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基礎。換言之,還未理解東周時代的人無法理解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和後世歷史如何相關,也無法準確理解秦漢三國時代社會發展之背景。本課程經過閱讀有關東周時代之經典著作,提供修課同學研究中國上古史時所需要的有關東周時期基本知識系統學習。 另外,隨著中國大陸的田野研究急速發展,這半世紀以來上古史學界出現很大的變化。今日若要研究中國上古史,只有靠著文獻資料做考證的方法早已成為過去的研究技術,必須要對於「傳統文獻」、「出土文字」、「遺物或遺址」這三種史料都要有準確的知識。修課同學必須要學習同時使用這三種史料的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 ※主要參考書籍/資料 (Textbooks and References) (教科書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非法影印)
1.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1997年。
2. 王仲殊:《漢代考古學概說》,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3. 楊寬《戰國史 (增訂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初版:1955]
4. 呂思勉:《秦漢史》,北平,開明書店,1947年。
5. 西嶋定生:《秦漢帝國》,東京,講談社,1997年。
6. 西嶋定生等:《岩波講座 世界歷史4 古代4 東アジア世界の形成》,東京,岩波書店,1970年。
7. 松丸道雄等:《世界歷史大系 中國史1》,山川出版社,2003年。
8. 顧頡剛:《漢代學術史略》,上海,亞細亞書局,1935年。
9. 崔瑞德、魯惟一:《劍橋中國秦漢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2年。
10.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11.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1992年。
12. 甘懷真:《東亞歷史上的天下與中國概念》,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
13. 史念海:《河山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3年。
14. 顧頡剛:《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北京,中華書局, 1988年。
15. 姜波:《漢唐都城禮制建築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16. 周長山:《漢代城市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7.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
18. 駢宇騫:《簡帛文獻概述》,臺北,萬卷樓,2005年。
19. 大庭脩:《漢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20. 林巳奈夫:《中國古玉器總說》,東京,吉川弘文館,1999年。
21. 林巳奈夫:《漢代の文物》,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76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東周史專題研究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