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1學期-0243 史學導論(一):史學概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出席及上課表現 | 30 | |
期中考 | 30 | |
期末報告 | 4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75 人選讀,尚餘名額-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許慧琦教育目標
本課程為大一新生第一學期的必修課,為歷史系的基礎課程。主要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學生從學習理解與實際練習開始,共同接觸與討論有關歷史研究的種種課題。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2-0
上課時間:四/3,4[H305]
修課班級:歷史系1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不開放推廣部選課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許慧琦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三/6,7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卡爾(Edward H. Carr)著,王任光譯《歷史論集》(臺灣: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7年,4版)
理查•伊凡斯(Richard J. Evans)著,潘振泰譯,《為史學辯護》(台北:巨流,2002)
莫提默•艾德勒(Martimer J. Adler)、查理•范多倫(Charles Van Doren)著 ; 郝明義、朱衣譯,《如何閱讀一本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3)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1996)
許倬雲、李國祁主講,〈近百年來中國的歷史學發展軌跡[座談會]〉,《歷史月刊》145 民89.02 頁74-85。
余英時,〈史學、史家與時代〉,《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6),頁247-270。
呂芳上,〈擴大歷史研究視野:從清末革命運動史料的發掘談起〉,《近代中國》第139期,2000年10月:60-67。
王明珂,〈史料的社會意義:事實、述事與展演〉,《近代中國》第143期,2001年6月,頁6-13。
陳三井,〈口述歷史的理論及史料價值〉,《當代》總第125期 ,1998年1月,頁102-109。
畢恆達,《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學富文化,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