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1學期-0253 近代的臺灣與德國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期中考 | 33 | |
期末考 | 34 | |
學期報告 | 33 | 含上課出席率與課堂討論的表現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62 人選讀,尚餘名額-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余文堂教育目標
1.讓選修本科目的同學能認識與了解近代以來臺灣對外關係的形成與發展,特別是與德國的關係;「德國人」在十七、十八與十九世紀中都到過臺灣,他們前後來臺灣的背景為何?與他們如何來到臺灣?他們在臺灣進行何種工作?他們對臺灣有何調查、測繪與認識?他們來臺對臺灣近、現代歷史有何重要影響與意義?
2.增強選修同學對臺灣與歐洲,特別是對臺灣與德國關係的了解。
3.培養選修同學國際觀與世界觀。
課程概述
近代以來臺灣涉外關係的研究,國內外的專家和學者較偏重臺灣與荷蘭、西班牙、英國、美國和日本關係的研究,很少討論臺灣與「德國」的關係,對早期臺灣與「德國」關係的研究更是少見。多年來由於筆者從事「中德早期關係」專題的研究,在耙梳史料的過程中,就發現早在十七、十八與十九世紀中,都有德籍人士來到臺灣,並對臺灣和鄰近的島嶼相當注意,他們有的是進行傳教、有的對臺灣加以調查和測繪地圖,甚至記錄他們在臺的所見所聞。這些記錄不但看出早期臺灣的良好的自然環境,豐富的物產,同時也看出我先民前仆後繼,披荊斬棘,慘淡經營,和周旋在原住民與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的情形。從這些記錄也是了解近代歐洲人在大航海時代,特別是「德國人」參與荷蘭人、英國人等在臺灣殖民統治、貿易、開發與傳教的重要資料。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對這些德籍人士在臺的記錄與認識的介紹,以及十九世紀下半葉德政府對臺的覬覦問題的分析與討論,因為這些記錄與認識不但印證近代以來,歐洲人以冒險患難的精神,遠渡重洋來到東亞,並迅速地把臺灣從中國大陸的邊陲和原始的狀態中,推進世界的經濟與殖民的体系中,並首先成為荷蘭人在東亞貿易的中心或轉運站,也使臺灣也成為各國爭相奪取的戰略地區,更成為近代西方列強在東亞交會的場所。由於歐洲勢力的介入,臺灣也因而受到他們的支配與剝削,但同時因受到歐洲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刺激,於是臺灣慢慢脫離原始與封閉的狀態,並開始邁向現代化與成為往後東西方列強覬覦的焦點。這是臺灣近代史的一部份,很值得同學加以了解。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三/7,8,9[H216]
修課班級:歷史系2,3,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不開放推廣部選課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余文堂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時間:每週三下午上課休息時間;
地點:人文大樓309室或4樓老師休息室。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1.曹永和,《臺灣早期研究》,《臺灣研究叢刊》,臺北市,聯經出版社,民國70年7月,第二次印刷;2. C. E. S.(Coyett揆一?), “Verwaarloosde Formosa, Amsterdam,1675”,周學普譯,《被遺誤之臺灣》,《臺灣研究叢書第34種》,臺灣經濟史三集,臺灣銀行發行,民國45年4月;3. 蘭伯特(Lambert van der Aasvoort)著,林金源譯《福爾摩沙見聞錄─風中之葉》臺北市,經典雜誌社,民國91年8月出版。4. 林子候著的《臺灣涉外關係史》,嘉義,信道彩色印刷公司,民國67年3月,初版;5. 戴天昭原著、李明峻譯的《臺灣國際政治史》,《臺灣文史叢書》No. 44,臺北市,前衛出版社出版,1996年9月初版,第一刷;6.余文堂,〈十七世紀中期「德國人」對臺灣的調查、測繪與認識〉,發表在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主辦的:「全球化下的史學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臺中,2004,06,5-6;7. 余文堂,〈跨國文化流動與變遷—論德籍牧師郭士立(K. A. Gützlaff)來臺旅行與對臺灣的認識〉發表在輔仁大學歷史系主辦的「第四屆文化交流史—「文化的衝突與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Culture-Excanges: Cultural Impact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臺北縣,新莊市,2008,05,16-17;8. G. L. Mackay,“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Edited by the Rev. J. A. Macdonald, with Portraits, Illustrations and Maps, second Edition, Fleming H. Revell Company, New York, Chicago, Toronto, 1896;9. James W. Davidson,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Historical View from 1430 to 1900, History, People, Resources, and Commercial Prospects, Tea, camphor, Sugar, Gold, Coal, Sulphur, Economical Plants, and other Productions, Taipei 1903。蔡啟恆譯,書名譯為「臺灣之過去與現在」,收錄在《研叢》(107),臺北市,民國61年4月;10. Caspar Schmalkalden,“Die wundersamen Reisen des Caspar Schmalkden nach West- und Ostindien, 1642-1652”《1642-1652年史瑪卡爾登到西印度和東印度的奇異旅行記》Nach einer bisher unveröffentlichten Handschrift bearbeitet und herausgegeben von Wolfgang Joost, Veb F. A. Brockhaus Verlag Leipzig, DDR, 1983.等 (加退選後將提供一份更完整的參考書目)。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近代的臺灣與德國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