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1學期-2177 企業社會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率 30
期中心得報告 25
期末考試 25
兩次小作業 20 11/7、12/26需要各繳一份心得報告,以利於課堂討論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45 人選讀,尚餘名額1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江聖哲

教育目標

台灣中小製造業的經濟結構及其立基的社會環境特質,協力網絡不只是經濟網絡,也是社會網絡。這兩種協力組合,模糊了階級的屬性。四十年前,台灣中小企業協力網絡外移至中國大陸,也歷經全球在地化,以及和次國家角色互動的經驗。有別於國家競爭優勢,逐漸產生區域或地方的競爭優勢。同時,台灣中小企業也慢慢發展成家族企業,面臨接班傳承的問題。此時,正值台灣企業社會學研究的發展與反思的時刻。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王振寰、陳琮淵(2011),〈再探台灣家族企業研究:整合性架構〉,《家族企業還重要嗎?》
2.王積超(2012),〈企業與市場〉,《企業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3.高承恕(1997),〈布勞岱與台灣中小企業〉,《地方社會》
4.陳介玄(1994),〈論台灣中小企業之「彈性化協力企業組合結構」〉,《協力網絡與生活結構》,聯經出版
5.陳冠政(2011),〈台灣家族集團企業接班人培育模式:一項國際理論與台灣經驗的比較〉,《家族企業還重要嗎?》,巨流出版
6.張家銘(2006),〈全球化與生產協力網絡重構:蘇州明碁電通的例子〉,《台商在蘇州: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考察》,桂冠出版
7.張家銘、江聖哲(2009),〈蘇州台商的政企關係:制度鑲嵌觀點的考察〉,《昆山與東莞台商投資經驗、治理與轉型》,印刻出版
8.張逸民(2011),〈家族控制企業的繼承: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的接班分析〉,《家族企業還重要嗎?》
9.熊瑞梅(2008),〈台灣企業社會學研究的發展與反思〉,《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群學出版
10.熊瑞梅、胡立中(2011),〈制度轉型與金融家族網絡的變遷:1996、2002、和2006年董監事網絡為例〉,《家族企業還重要嗎?》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企業社會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