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1學期-2790 中國建築史(一)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與課堂互動 10 每週簽到,全勤者得10分,缺課一次扣1分、依此類推至10分扣完為止。
期中考 50 進行方式視平日課堂出席及互動狀況而定。
期末考 40 進行方式視平日課堂出席及互動狀況而定。
加分題 10 自選構築模型(請先與授課教師討論)或隨堂筆記。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50 人選讀,尚餘名額1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薛孟琪

教育目標

1. 耙梳中國建築史發展、演變的脈絡,著重人文思考、從行為理解人與空間的互動、重構生活史,使學生具備基本但紮實的中國建築史知識。 2. 從空間營造的歷史經驗啓發學生對建築設計的思考,培養解決空間問題、提升環境品質的能力。 3. 反省性地重思建築史應涵納的多元面向,奠定學生未來進一步深化空間歷史研究的基礎。

課程概述

中國的歷史悠久,幅員廣闊,中國建築史的內容,大致上可分為脈絡式與主題式的兩種討論方式,脈絡式的講述著重建築歷史過程的演變;主題式則針對特定的建築主題來加以探討。中國建築史(一)以中國傳統建築為講授對象,是以主題式做為架構,針對特定的建築主題進行脈絡式的講授,希望藉由實物介紹與探討,除了加深同學對傳統建築的認知之外,並希望增加傳統建築的鑑賞力:由建築欣賞出發,藉由建築景觀、尺度控制、藝術風格等的觀察,培養個人鑑賞力及設計能力,開啟對傳統建築之關懷與研究興趣。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本課程沒有單一的教科書,以下斟酌列出若干值得參考的通論性書籍,請同學依自行選擇一、兩本,依課程進度參考。由於中國建築史是一門跨領域的學科,在構造技術類的文獻之外還必須結合建築考古學、藝術史、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學、歷史地理學、宗教與儀式研究的知識成果,本課程將按課程進度整理出此部份的參考書目,隨每週課程講義發放。

劉敦楨主編(1980)《中國古代建築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劉敘杰等(2003)《中國古代建築》。臺北:木馬出版社。
劉敘杰主編(2003)《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一卷•原始社會、夏、商、周、秦、漢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傅熹年主編(2003)《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二卷•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郭黛姮主編(2003)《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三卷•宋、遼、金、西夏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潘谷西主編(2001)《中國古代建築史•第四卷•元、明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孫大章主編(2002)《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五卷•清代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北京科學出版社主編(1993)《中國古代建築技術史》。臺北:博遠出版社。
梁思成(1991)《圖說中國建築史》。臺北:崇智國際文化。
梁思成(1981)《中國建築史》。臺北:明文出版社。
趙辰(2007)《「立面」的誤會——建築•理論•歷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趙廣超(2000)《不只中國木建築》。香港:三聯書店。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國建築史(一)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