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1學期-2868 設計哲理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文化創意產業案例解析 100 以數位檔案PPT 作研究說明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0人,已有12 人選讀,尚餘名額28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蕭明瑜

教育目標

1. 提升學生掌握時代脈動能力 2. 提升學生對於文化理解能力 3.提升學生設計思維能力

課程概述

進入21世紀的現代社會,設計的思維架構由工業社會功能性認知,轉向為軟性經濟象徵價值、符號的編碼與解碼,並與深層文化產生文化脈落的聯結,尤其在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球產業轉型中日益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時機。同時,全球氣候變遷迫使人們面對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關係,於是綠色科技與設計成為目前設計與研發的趨勢。面對議題的轉變引發設計軸向的不同,設計思維如何因應?或進而轉變為掌握趨勢而應用於設計? 因此本課程在系所的定位為整合前三年的設計所學,藉由社會學與哲學的角度重新理解設計思維的架構是有理可循的,以此作為研究所理論研究的準備課程。 本課程藉由設計案例的比較與解析,試圖呈現設計後潛藏的思維架構。透過理解社會、文化的演變過程及設計思考、創意發展之間的交互作用,藉此使學生學習掌握設計思維架構與趨勢。 1.思維建立的過程與經驗意義、集體意識、社會意義之間的互動模式 2.符號學之架構與應用 3.現代主義的社會背景與思維架構所形成的設計。 4.後現代主義的社會背景與思維架構所形成的設計。 5.設計的轉向與文化研究的興起。 6.文化創意產業的社會背景與思維架構所形成的設計。 7.設計趨勢的掌握。 透過課程講授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的案例解析,使學生理解設計思維與社會變遷的關係,從而理解趨勢的產生與社會文化的關係,進而掌握設計思維。 從議題的理解到設計的產生。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Edles, Laura Desfor. (2002). Cultural Sociology in Practice.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Hesmondhalgh, David (2002).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London. A Sage Publications Company
Rapaille, Clotaire (2006). The Culture Code. New York. Broadway Books.
Smith, Philip. (2001). Cultu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David Throsby (2001)。文化經濟學。張維倫、潘筱瑜、蔡宜真、鄒歷安譯(2003)。台北:典藏藝術家庭。Philip Smith(2001). Cultural Theory: An Introduction. Massachusetts. Blackwell Publishers Inc.
Lewis, Jeff (2002)。細說文化研究基礎。邱誌勇、許夢芸譯(2008)。台北:韋伯文化出版。
李幼蒸(1997)。文化符號學。台北:唐山出版社。
茨維坦•托多羅夫(1977)。象徵理論。王國卿譯(2004)。北京:商務印書館。
涂爾幹著,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1949)。普通語言學教程。高名凱譯(1980)。北京:商務印刷館出版。
克勞泰爾•拉派爾著,馮克芸譯(2007)。情感行銷的符碼。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設計哲理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