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1學期-3301 通識:生命與死亡:生物學及哲學的觀點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準時出席 | 15 | 每堂課都必須準時出席 |
閱讀心得 | 15 | 指定書籍章節或論文必須在課前閱讀,並繳交一頁心得 |
上課發言及討論 | 15 | 上課時發問、發言並參加討論 |
期中書面報告 | 15 | 繳交報告初稿 |
期末書面報告 | 20 | 繳交報告完稿 |
期末口頭報告 | 20 | 30分鐘口頭報告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25人,已有12 人選讀,尚餘名額1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胡承波教育目標
本課程擬由生物學及哲學的面相探討生命的奧秘及意義。我們也將選擇人工生殖、複製、墮胎、安樂死等牽涉到創造生命或終止生命的現代醫學科技,採用深入淺出的講解,引導同學從哲學的觀點思考其意涵,從生物學觀點瞭解其原理,再從人本關懷思索其需要,冀使現代人能更明智地選擇醫療技術,提升生命品質。這是一門結合生物醫學與生命哲學的跨領域課程。
課程概述
通識課程不同於專業課程,實乃著重引導學生主動關懷、探索與實踐人類的終極價值與智慧;同時通識課程所提供的知識,不是專業課程的淺薄化,而是具有厚實感的基礎知識。本校根據創校傳統、校訓與辦學理念訂定通識教育定四大基本素養:求真素養、篤信素養、力行素養與宏通素養,以具體落實本校通識教育之理想。希望本校學生能發揮自主學習精神,在通識課程老師的引導下,逐漸培養其通識教育基本素養,並期待能終身學習。各種基本素養並訂有具體的學習成效指標,以做教學與學習成效之自我檢證的具體指標,分述如下:求真素養(自然領域):1.學習自然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探索物理與生命世界的微妙,2.發揮就事論事的精神,3.能參與科學議題相關的公共事務。篤信素養(人文領域):1.學習人文精神以探索內在自我與領會人類文明的深層價值,2.發展自律精神,3.能運用理性進行道德推理。力行素養(社會領域):1.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激發學生的傾聽與溝通能力,2.承認與尊重多元差,3.實踐民主審議的精神。宏通素養(跨領域):1.追求人類的整體價值,2.融通求真、篤信、力行等素養於個人生命之中。各領域的課程對於學習成效指標可以跨選,不必拘泥。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三/2,3,4[BS402]
修課班級:共必修2-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榮譽課程 教師自主加選 歡迎全校同學選修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胡承波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胡承波:週三 12:10-14:00 [BS402]
史偉民:週二 13:00-15:00 [H406]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生命科學:
1.Watson, J.D. & Berry, A. 合著,陳雅雲譯:《DNA : 生命的秘密》,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
2.Hoagland, M. & Dodson, B. 合著,李千毅譯:《觀念生物學》,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3.Renneberg, R. & Reich, J. 合著,姬健梅譯:《複製一個我》,左岸文化/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4.Judson, H.F. 著,楊玉齡譯:《創世第八天–二十世紀分子生物學革命》,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
哲學:
1. Thomson, J. J. (1986). A Defence of Abortion. In P. Singer (ed.), Applied Ethics (37-56).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Tooley, M. (1986). Abortion and Infanticide. In P. Singer (ed.), Applied Ethics (57-86).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Glover, D. J. (2006). The Sanctity of Life. In: H. Kuhse/ P. Singer (eds.), Bioethics: An Anthology (266-75). Oxford: Blackwell.
4. Singer, P. (2006). Is the Sanctity of Life Ethic Terminally Ill? In: H. Kuhse/ P. Singer (eds.), Bioethics: An Anthology (344-54). Oxford: Blackwell.
5. Tooley, M. (1994). An Irrelevant Consideration: Killing versus Letting Die. In B. Steinbock/A. Norcross (eds.), Killing and Letting Die (103-111). New York: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6. Rachels, D. J. (1986). Active and Passive Euthanasia. In P. Singer (ed.), Applied Ethics
(29- 36).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 Donelly, John (1994). Language, Metaphysics, and Death.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通識:生命與死亡:生物學及哲學的觀點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