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1學期-3893 近代世界的形成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平時表現 | 30 | 出席率;上課情形與態度 |
期中考 | 30 | |
期末考 | 4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2人,已有73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許慧琦教育目標
本課程將從文藝復興時代開始,選擇某些主題解說近代世界的發展及其特色。課程將採取講課、討論、播放教學影片等方式進行。並希望特別能激發學生從性別概念衍申去思考歷史問題,產生具性別意識的活潑思考與反省視野。
課程概述
「世界」從個別地區、國家、文明的局部發展,到今天全球各地互相的連結、交往,這一切均有其物質、政經、思潮,以及社會、文化的脈絡。本課程以透過由近代(1500-2000)世界的形成、變遷與發展,希望培育學生瞭解探討此世界發展的主要脈絡。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2-0
上課時間:三/8,9[H209]
修課班級:建築1,工設1,景觀1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第一、二階段限景觀、工設、建築系一年級學生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許慧琦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每週三/6,7 [H429]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保羅•約翰遜(Paul Johnson)原著,譚鍾瑜譯,《文藝復興:從黑暗中誕生的黃金年代》(台北新店:左岸文化,2004)。
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原著,王保存、陳景彪等譯,陳曉林校訂,《世界強權的興衰;公元1500-2000年的經濟變遷與軍事衝突》(台北:風雲,1989)。
安•勒維琳•巴斯托(Anne Llewellyn barstow)著,嚴韻譯,《獵•殺•女巫:以女性觀點重現的歐洲女巫史》,台北:女書文化,1999。
甘黛絲•薩維奇(Candace Savage)著,廖詩文譯,《女巫 : 魔幻女靈的狂野之旅》,台北:三言社,2005。
Jean-Michel Sallmann原著,馬振騁譯,《女巫:撒旦的情人》,台北:時報文化,1998。
斐蓮娜•封•德•海登-林許(Verena von der Heyden-Rynsch)著,張志成譯,《沙龍:失落的文化搖籃》,新店:左岸文化,2003。
瓦•托爾尼烏斯原著,阿•普拉特英譯,何兆武漢譯,《沙龍的興衰:500年歐洲社會風情追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
王恩銘,《20世紀美國婦女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中央研究院歐美所主辦,《二十世紀美國史:婦女與性別學術研討會論文》,2004。
郭實渝主編,《美國婦女與社會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1992。
西爾維婭•安•休利特著,馬莉、張昌耀譯,《美國婦女解放的神話》,香港:明鏡出版社,1998。
Carol Hymowitz & Micchaele Weissman, 彭婉如譯,《美國婦女史話:女性沉默與抗爭》,台北:美璟文化出版,1993。
艾萊思•肖瓦爾特著,陳曉蘭等譯,《婦女•瘋狂•英國文化(1830-1980)》,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98。
王萍,《現代英國社會的婦女形象》,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佛瑞維特(Ute Frevert)原著,馬維麟譯,《德國婦女運動史:走過兩世紀的滄桑》,台北:五南,1995。
李平,《世界婦女史》,海南出版社,1995。
王政,《女性的崛起:當代美國的女權運動》,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
弗蘭克•莫特著,余宁平翻譯,《消費文化:20世紀後期英國男性氣質和社會空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勞倫斯•史東(Lawrence Stone)著,刁筱華譯,《英國十六至十八世紀的家庭•性與婚姻》,臺北:麥田,2000。
中國婦女研究編譯,《世界婦女研究概覽》,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1995。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近代世界的形成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