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1學期-5144 中國近代歷史思想變遷專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 10
參與討論 45
報告 4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4人,已有3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胡昌智

教育目標

歷史思想隨著經濟與政治、社會生活的變遷而改變。中國傳統史學中的歷史思想, 在專制王朝瓦解、大規模的與西方接觸、以及以 “天下“ 為核心的政治秩序轉化為以 “國家“ 為核心的政治生活之際, 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與功能。1940 年代 “國史大綱“ 以及其它中國通史作品的出現,是這個政治社會變遷的產物;它們嘗試替國人在歷史洪流中重新定位,替國人在歐美文化之前說明自己的獨特性,並建立國人歷史認同。本課程的目標是:1說明傳統歷史思想中道德褒貶的特色;此特色常藉著特定的寫作體裁表現出來,這樣的歷史思想具有靜態的特質。2說明 “國史大綱“ 及其前後通史作品的政治社會意涵,以及它們強調演化與歷史發展中的動力。3 說明傳統歷史作品與二十世紀通史作品之間的關聯性與內在的聯繫。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金毓黻,1944,中國史學史,台北:鼎文書局(1974)
2. 楊聯陞著、張榮芳譯, 1983 ,〈官修史學的結構〉,《國史探微》,頁 351-357
3. 胡昌智,1983.9,錢穆的《國史大綱》與德國歷史主義,史學評論,地6期,頁15-38
4. 張榮芳,《唐代的史館與史官》,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1984
5. 胡昌智,1985.6由鑒戒式到演化式的歷史思想:一個近代中國史學結構變遷的初步觀察,台中,東海學報,第26期,頁35-61
6. 蔣義斌, 1988.5,章學誠"六經皆史"的意旨,華岡文科學報,第16期,頁167-179
7. 胡昌智,1990.12,時間壓力─『民報』(1905─1908)試讀,台北,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報,第15期,頁263-274
8. 李淑珍,2002.6,「經學式」、「科學式」與「理學式」的歷史詮釋學--近代中國﹧臺灣史學發展的三個面相,當代,178期,頁32-55
9. 丘為君,2004.6,從批判傳統到新詮國故--胡適的戴震研究及其思想史意義,新史學,15卷2期,頁145-218
10. 施耐德,2008.6民族、歷史與倫理--中國後帝制時期(Post-imperial)史學之抉擇,新史學,19卷2期,頁47-83
11. 李淑珍,2008.06,二十世紀「中國通史」寫作的創造與轉化,新史學,19卷2期,頁85-149
12. 王汎森,2008.6,近代中國的線性歷史觀--以社會進化論為中心的討論,新史學,19卷2期,頁1-46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國近代歷史思想變遷專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