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1學期-6467 質性研究方法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報告與討論 30
五份作業 7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7 人選讀,尚餘名額6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怡世

教育目標

研究讓我們更理解我們所生存的世界,這個陳述相信大家都能接受,但其牽涉到一個更根本的提問:我們如何認識與理解世界?質性研究是以不同於實證主義的視野來認識與理解世界。所以我們首先將從「人如何認識世界」這個「偉大的議題」著眼,來了解除了實證主義取向以外,還有什麼人們理解與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法與取向。之後,我們將進一步介紹兩個不同取向的質性研究方法,並實際練習及操作這兩個方法。此外,我們也會以閱讀及分享論文的方式,來感覺質化取向所完成的作品會是什麼 Fu(學術一點地講,就是掌握質化研究所使用的語言)。 簡言之,透過這學期的學習,我們共同來經歷與體驗:換個「不同於實證主義的腦袋」來看事情;練習與操作分析文本來理解受訪者/文本所形構的社會世界;閱讀質性研究取向的作品來增進自己對質性研究的敏感度。

課程概述

質性研究是以不同於實證主義的視野來看待世界,與實證主義有著在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上的歧異,所以本課程首先將針對質性研究的知識基礎與歷史脈絡進行介紹與討論。然,質性研究有許多不同的取向,每個取向也有其在認識論立場與方法上的差異,所以,本課程將選擇二種對社會工作領域較基礎、較常使用的質化研究取向來進行較深入的分析與討論,包括其發展歷史、基本理念、資料蒐集方法、資料分析方法等。 本課程的目標是以協助同學探索並選擇適合或接近自己研究立場,或是可以解答自己研究問題的質性研究取向;對於質性研究的成果有更具體的想像;以及培養同學具備初步執行質化研究的能力為重點;所以整體課程設計是以下述三個方向為主: 1、探索:釐清自己要探索什麼?如何探索?如何增加探索的敏感度? 2、閱讀:閱讀由質性研究的經典論文,來增進同學對質化研究的敏感度。 3、書寫:藉由指定作業讓同學不斷地書寫,來培養質性研究的寫作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丁興祥、王勇智、李文玫、張慈宜、曾寶瑩譯(2006)。《質性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實務指南》。台北:遠流。
  林育珊譯,J. Grix 原著(2008)。《TOP研究的必修課:學術基礎研究理論》(The Foundations of Research)。台北:寂天文化。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學富。
李維倫、賴憶嫺(2009)。〈現象學方法論:存在行動的投入〉,《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第25期,頁275-   321。
李維倫、莫少依(2004)。〈生活世界取向的心理衡鑑:一種本土化的可能性〉,《本土心理學研究》,第24   期,頁85-135。
郭佩宜(2006)。〈我不是白人:一個人類學家的難題〉,載於郭佩宜、王宏仁主編,《田野的技藝:自我、研  究與知識建構》,頁63-90。台北:巨流。
王美懿、林東龍、王增勇(2010)。〈「病人」、「犯人」或「個人」?:男性家暴「加害人」之再認識〉,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14卷第2期,頁147-193。
蔡培元(2008)。《我僅僅是一個胖子:記述一段朝向自在的歷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質性研究方法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