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2學期-2160 社會變遷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報告與討論 20 (本課程嚴格執行隨堂點名,上課遲到者不補點;缺課三次者請自動退選本課程)
Issue Memos 45 (本課程共交九篇,每篇為0-5分;繳交篇數少於三次者,視同不及格)
期末報告:家族史 35 (避免流水賬式的敘事,力求豐富深化社會學之意涵;三千字以上)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69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崇憲

教育目標

本課程為社會系大四最後一門必修課,歷來不同的授課老師對課程主軸的界定相當多元。舉例來說,我就曾以「浪漫愛的系譜學考察」、「產業發展與全球化」、「從文學看歷史」等作為課程主題。本學期的主軸,則將以「個人的、社會的,與歷史的」之視野,以台灣的社會發展史作為主軸,並兵分兩路,一方面以台灣現代性中之政治民主轉型作為宏觀大歷史敘事;另一方面,則佐以個人生命敘事以家族史溯源作為小敘事。將兩者對張互襯、搓揉,相互鑲嵌,彼此形構。企能同時兼顧社會學向來關懷的幾個核心議題:「個人vs.社會」、「微觀vs.宏觀」、「能動性vs.結構」。 本課程將從政治社會學和歷史社會學的視野,系統性地介紹台灣的威權政體民主轉型的過程,以及族群及國族認同問題的歷史糾葛。在歷史的縱深上,我們將從1945-49年的二二八事件及後殖民經驗談起,經過1950-1960年代的白色恐怖與國民黨威權統治體制的確立,70年代的威權控制鬆動與反撲,然後有80年代民間社會的復甦和政治自由化,到90年代多元社會的初步形構,迄今邁入二十一世紀政黨輪替的台灣社會總體民主化過程。我們將深入探討民主轉型及國族主義的各種理論,作為我們理解當代台灣現代性的政治形構的線索。主要的學習目的,是將我們的分析視野拓展到政治轉型與整體社會的結構脈動之間的相應關係,以及探討一個社會朝向民主改革的歷史軌跡。本課程也將討論,在台灣邁向後威權之後,所面臨的民主深化及分歧的國族認同所面臨的艱鉅的歷史挑戰。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人間編輯部,1988,《人間》第三十七期。
●吳乃德,2013,《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二:自由的挫敗》。新北:衛城。
●胡慧玲,2013,《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三:民主的浪潮》。新北:衛城。
●唐香燕,2013,《長歌行過美麗島:寫給年輕的你》。台北:無限。
●王淑婉,2014,《茶行的女兒》。臺北:馬可孛羅。

延伸閱讀
●陳翠蓮,2013,《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一:自治的夢想》。新北:衛城。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變遷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