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2學期-2792 中國建築史(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清明上河圖中虹橋構築研究與模型製作 | 15 | 本習題將採競賽方式,由全班互評決定成績(具體執行方式待課堂說明)。 |
臺北城市史課堂報告 | 20 | 3/19、 3/26課堂口頭報告前一天寄交簡報電子檔,並在課後修正內容、補充心得,於 4/16期中考週之前繳交紙本報告。 |
東海大學校園內戰後建築導覽 | 20 | 6/11現場導覽前一天送交簡介資料(A5雙面、共兩頁),補充心得後,於 6/18期末考週之前繳交紙本報告。 |
霧峰林家速寫三張 | 15 | 校外參訪確切日期待第一次上課時與修課同學商定,可能選在期中考後的週末。地點暫定為霧峰林家、亞洲大學、鹿港。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25 人選讀,尚餘名額4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薛孟琪教育目標
1. 耙梳中國建築史發展、演變的脈絡,著重人文思考、從行為理解人與空間的互動、重構生活史,使學生具備基本但紮實的中國建築史知識。
2. 從空間營造的歷史經驗啓發學生對建築設計的思考,培養解決空間問題、提升環境品質的能力。
3. 反省性地重思建築史應涵納的多元面向,奠定學生未來進一步深化空間歷史研究的基礎。
課程概述
本學期的中國建築史(二)將以傳統建築的構築與技術為主要的講授內容,希望藉由傳統建築中的結構型態、材料工法等內容的介紹與實作,強化學生們對於建築構築方面的知識,除了增加同學們對傳統建築的認知之外,希望能從傳統建築中得到對於設計本質的啟發,進而開啟對傳統建築之關懷與研究興趣。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選課,學分數:0-2
上課時間:三/3,4[C207]
修課班級:建築系3,碩1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學群選修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薛孟琪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ARC108
週五下午1-3點,請事先預約。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雷魯等(2004)《古地圖臺北散步:一八九五清代臺北古城》。臺北市:果實出版。(圖書總館 673.29/101.2 3126 2004)
高傳棋編著(2004)《穿越時空看臺北:臺北建城120週年——古地圖.舊影像.文獻.文物展》。臺北市:臺北市文化局出版。(圖書總館 673.29/101.1 0024 2004)
徐逸鴻(2013)《圖說日治臺北城》。臺北:貓頭鷹出版社。(圖書總館 673.26/101 2833 2013)
蘇碩斌(2005)《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一部關於空間治理的兩種不同城市哲學》。臺北:左岸文化。
舒國治(2010)《水城臺北》。臺北:皇冠出版社。(圖書總館 855 8763-03 2010)
陳惠雯(1999)《大稻埕差某人地圖:大稻埕婦女的活動空間近百年來的變遷》。臺北:博揚出版社。【圖書館無!】
曾品滄(2011)〈從花廳到酒樓:近代臺灣的興起與公共空間的擴展〉。《中國飲食文化》7卷1期。【圖書館無!】
李清志(2001)《臺北LOST & FOUND:都市偵探的世紀末臺北觀察》。臺北:田園城市。(建築系圖 922.932/101 4034 2001)
馬世芳等(1998)《在臺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臺北市:大塊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圖書總館 673.29/101.6 7144)
王湘琦(2010)《俎豆同榮:紀頂下郊拚的先人們》。臺北:聯合文學。(中文系圖 857.7 1031-2 2010)
黃孫權(2012)《綠色推土機:九零年代臺北的違建、公園、自然房地產與制度化地景》。臺北:破周報。(圖書總館 545.107 4414 2012)
黃孫權(2005)《隱逸的城市靈魂》。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圖書館無!】
康旻杰等(2005)《藝術實驗寶藏巖:GAPP全球藝術行動者參與計畫實錄》。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圖書館無!】
康旻杰等(2002)《生活世界的混沌之詩與地方之舞:閱讀臺北城市文化地景》。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建築系圖 673.29/101.4 0064)
黃詠光(2006)《樂生故事:樂生院拆遷抗爭中的敘事、主體與抵抗政治》。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圖書館無!】
陳振瑜編(2002)《臺北城近代建築》。《臺灣博物》季刊第31卷第2期。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出版。【圖書館無!】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中國建築史(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