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2學期-3302 通識:文學與社會:書寫台灣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討論 15 (缺課三次者請自動退選本課程)
指定讀本報告 15
Issue Memos 30 (繳交篇數少於三次者,視同不及格)
期末報告 4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8人,已有3 人選讀,尚餘名額5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黃崇憲

教育目標

本課程追溯及詮釋當代台灣短篇小說這個文學類型從日治以來至一九九o年代末的發展與演變。概而言之,歷來有兩種主要的研究取向來探索文學與社會的關係。第一種是檢視文學作品內容中所呈現的社會現象(「由文學看社會」);第二種研究取向則是探討社會環境結構如何影響作品的生產與流通,諸如作家的來源及其社會地位,文學贊助(patronage)的形式,出版業的結構,讀者群的人口與社經地位組成成分等等(「文學生產/消費學」)。本課程的取向將採用一多重交互作用的方法架構,來進行對當代台灣短篇小說的三段式文化分析:(1)歷史脈絡化解讀(後殖民史觀)(2)文學體制的制度分析(文學作為一個「文化商品」如何被生產、傳遞、接受及評估)(3)文本分析(文學作為一個「意義結構」的深度詮釋)。本課程特別強調文學與社會之間的「彼此鑲嵌與相互形構」的共生與辯証關係,並不是文學被動而直接地反映社會現狀,而是社會結構本身就積極地介入文學生產與接收的過程。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梅家玲、郝譽翔主編,2012,《小說讀本:上》。台北:二魚文化。
梅家玲、郝譽翔主編,2012,《小說讀本:下》。台北:二魚文化。
梅家玲,2013,《從少年中國到少年台灣:二十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台北:麥田。
陳芳明,2011,《台灣新文學史(上下)》。台北:聯經。
陳芳明,2013,《星遲夜讀》。台北:聯合文學。
陳芳明,2013,《現代主義及其不滿》。台北:聯經。
陳芳明、吳佩珍主編,2013,《東亞文學的實像與虛像》。台北:聯經。
陳芳明主編,2013,《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詩人楊牧》。台北:聯經。
陳建忠等合著,2007,《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
陳建忠,2007,《走向激進之愛:宋澤萊小說研究》。台中:晨星。
陳建忠,2007,《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 ~ 1949)台灣文學論集》。台北:五南。
陳建忠編,2009,《吳晟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陳建忠編選,2011,《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01:賴和》。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陳建忠編選,2012,《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24:朱西甯》。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陳建忠選注,2012,《賴和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通識:文學與社會:書寫台灣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