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2學期-3902 台灣史概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學期報告 30
出席成績 20 依學校規定曠課三分之一達期末扣考標準
出席成績 20
期末考試 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5人,已有62 人選讀,尚餘名額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吳奇浩

教育目標

本課程之教學目標在於促使學生對臺灣史有更為深刻的印象與認知。依臺灣歷史進程的時間序列,講述史前、荷蘭、明鄭、清代、日治等時期的臺灣社會發展歷程。此外也將透過影片、圖像等多媒體的運用,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協助學生理解臺灣歷史文化的發展及其特質。具體而言,本課程預計達成的教學目標如下: 1. 經由對臺灣歷史的理解,增進修課同學的人文氣質和文化涵養。 2. 培養熱愛臺灣,關懷本土的情操。 3. 透過課堂討論,訓練發表與表達能力。 4. 經由歷史議題的思索,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臺北:聯經,1998。
2.洪麗完、張永楨、李力庸、王昭文編著,《臺灣史》,臺北:五南,2005。
3.薛化元編著,《臺灣開發史》(修訂四版),臺北:三民,2008。
4.臺灣歷史辭典,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toc.html
5.國家文化資料庫,http://nrch.cca.gov.tw/ccahome/

史前文化
1. 周婉窈,《臺灣歷史圖說(史前至1945)》,臺北:聯經,1998。
2. 王嵩山,《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2001。

荷蘭與明鄭時期
1. Christine Vertente、許雪姬、吳密察著,《先民的足跡——古地圖話臺灣滄桑史》,臺北:南天,1991。
2. 江仁傑,《解構鄭成功─英雄神話與形象的歷史》,臺北:三民,2006。

清朝對臺灣的統治
1. 許雪姬,《北京的辮子》,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
2. 黃富三,〈劉銘傳與臺灣近代化〉,收入曹永和、黃富三編,《臺灣史論叢》第一輯,臺北:眾文,1980。
3. 戴寶村《帝國的入侵-牡丹社事件》,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

日本對臺灣的殖民與建設
1.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年。
2. 張隆志,〈劉銘傳、後藤新平與臺灣近代化論爭〉,收入中華民國史專題討論會秘書處編輯,《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第二冊,臺北:國史館,1998,頁 2029-2060。

臺灣人民的覺醒與文化
1. 陳柔縉,《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出版,2005。
2. 葉榮鐘等,《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1979。

戰後初期臺灣社會的摩擦與悲劇
1. 賴澤涵、馬若孟、魏萼合著,《悲劇性的開端:臺灣二二八事變》,臺北:時報文化,1993。
2.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臺北:玉山社,1998。

戰後臺灣社會文化的變遷
1. 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臺北:新化圖書公司,1994。
2.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台灣史概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