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2學期-5226 佛教倫理學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成績 30 包含出席率、課前準備與課堂討論(各10%)
期中小論文 20 每次3頁左右的閱讀摘要或小論文,於第8週與第14週繳交(各10%)
期末論文 50 包含期末小型研討會論文發表(20%)、學期完整論文(3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0人,已有10 人選讀,尚餘名額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嚴瑋泓

教育目標

  就近年的國際佛學圈而言,佛教倫理學的研究與討論正方興未艾,除了陸續有相關論題在國際著名的期刊發表之外,近年也有相關議題的國際研討會在北美舉行,其中聚集了佛教哲學、道德哲學、道德心理學、認知科學與社會學……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探討佛教倫理學的議題。   當代的佛教倫理學的論述傾向,多以佛教哲學的內涵逐步展開對應於當代倫理學或應用倫理學的討論,如果這樣的研究與論述路徑具備著相當程度的合法性,我們可以發現,假若要進行佛教倫理學的討論,似乎必須建構在佛教文獻與哲學內涵之基礎上才有可能。   基於這樣的理由,本課程的目標在於引導同學們初步把握佛教文獻與哲學內涵,以之作為建構佛教倫理學理論的基礎,逐步引導同學把握佛教倫理學的核心理論,並反思其中哲學論證與理由。除了深入探究佛教倫理學之外,特別引導同學閱讀若干佛教倫理學重要的學術研究成果,刺激同學深度思考並激發研究興趣。此外,在課堂的歷程中,除了養成學生從文本中把握哲學問題的能力外,也透過課堂討論與論文寫作的訓練,培養學生獨立研究與教學的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1. Peter Harvey,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t Ethics: Foundations, Values, and Issue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 Damien Keown ed.,Contemporary Buddhist Ethics, London: Curzon Press, 2000.
3. Damien Keown,The Nature of Buddhist Ethics, New York: Palgrave, 2001.
4. Damien Keown,Buddhist Ethic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5. 釋昭慧,《佛教倫理學》,臺北:法界,2001年。
6.《雜阿含經》,《大正藏》冊2。
7.《摩訶僧祇律》,《大正藏》冊22。
8.《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大正藏》冊22。
9.《十誦律》,《大正藏》冊23。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佛教倫理學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