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2學期-6418 韋伯的文化科學方法論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課堂參與、討論及文本導讀 | 40 | |
每週文本研讀提問 | 50 | |
平行閱讀及作業 | 5 | |
期末論文 | 1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4 人選讀,尚餘名額66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鄭志成教育目標
就目前所留傳下來的書信、文件及史料來看,韋伯對於方法論的知識興趣以及知識定位,皆非優先首位。根據韋伯母親的回憶,韋伯從孩提時候就對歷史以及系譜學深感興趣。及長至青年時期,也只能從其書信中探知,青年韋伯對於歷史以及政治的興趣。在韋伯的大學期間,他修習法理學、國民經濟學、歷史學、哲學,但沒有發現任何一篇關於方法論的學期報告留傳下來。大學期間,與方法論學習有關的唯一蛛絲馬跡是 1883 年 2 月 23 日寫給父親的家書中提及,他修習了由歷史學者 Bernhard Erdmannsdörffer(1833-1901)所開授的討論課收穫頗豐,
「主要關注於歷史方法的領域」。但是書信中並未透露具體的上課內容。
考察韋伯的 作史,可以看到韋伯知識興趣始終關注具體的經 事實。並將方法學視為「副業」,方法的存在只是做為工具,為了達成知識探究的目標。一如我在課程綱要卷首所引的片段,「正如我們完全不認為應該將歷史生活的豐富硬塞進一些公式裡去一樣。我們也確信:唯有清晰明確的概念,才能為一種想要建立種種社會性文化現象之特有意義的研究鋪平道路」。韋伯夫人 Marianne 也這麼地評斷韋伯:「韋伯並不關心對他的思想進行系統闡述,因為他無意成為一個專業的邏輯學家。儘管他對方法論的洞見力評價甚高,但並不是為了方法本身去進行評價,而是在闡明感知具體問題的可能性時把它們做為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方法以及理論都只是為了經 事實而服務,這幾乎是韋伯學圈的共識看法。
詳細版本請參見社會系課程網頁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0-3
上課時間:四/6,7,8[SS304]
修課班級:社會碩博1,2,3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鄭志成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與授課教師約定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課程研讀書目(以下所列書目僅供參考,歡迎使用並比較不同語文版本):
一、 方法論文本
[中]Weber, Max張旺山譯:韋伯方法論文集。臺北市:聯經, 2013。[簡稱:《韋伯方法論文集》]
[中]Weber, Max顧忠華譯: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臺北市:遠流, 1993。[簡稱:《基本概念》]
[英]Weber, Max: Collected Methodological Writings. Edited by Hans Henrik Bruun and Sam Whimster. Translated by Hans Henrik Bruun.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12.
[ 英 ] Weber, Max: Economy and Society. An outl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Edited by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 Volume One.
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 德 ] Weber, Max: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Wissenschaftslehre.
Herausgegeben von Johannes Winckelmann.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 71988.
二、 新教倫理文本
[中]Weber, Max于曉等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臺北縣新店市:左岸,2001。[簡稱:《新教倫理》]
[英]Weber, Max: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Translated by Talcott Parsons. Introduction by Anthony Giddens. London:
Georg Allen & Unwin 1978.
[德]Weber, Max: Gesammelte Aufsä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Band I.
Tübingen: J. C. B. Mohr (Paul Siebeck) 91988.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韋伯的文化科學方法論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