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年第2學期-6421 新自由主義專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參與(出席與導讀、討論) 65
期末書面報告 35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7 人選讀,尚餘名額6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楊友仁

教育目標

隨著全球資本主義的再結構,在千禧年後,「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強勢地現身在中英文世界的語境中,包括台灣在內。新自由主義化的運作機制與意識形態,衝擊著各個地區的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乃至於激發了各種「異托邦」的抵抗張力(如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寰宇主義、民粹主義、國族主義、地域主義與宗教等等)。有人認為應該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neoliberal globalization)」,來取代浮濫流行的「全球化」一詞,以更精準地掌握當代資本主義的情境,實不為過。 然而,我們如何關係性地理解新自由主義呢? 這個至關重要而複雜的課題,是本課程開設的基本問題意識。如果你對於上面那張授課者設計的構圖,感到有趣、好奇、想要進一步理解其中多維的意涵,那麼你對本課程,應該會有興趣。 本課程主要基於批判地理學(critical geography)的理論視角,佐以相關文獻,規劃十個主題,以seminar的方式進行,以期協助參與者,掌握對新自由主義的基要理解框架,作為後續研究與實踐的概念基礎。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祈建民(2012)《中國共產黨與資本主義:從否定到肯定的兩次循環》,台北:人間。
Ferguson, N.(2008)The Ascent of Money: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World, Penguin Books. 杜默譯(2009)《貨幣崛起:金融資本如何改變世界歷史及其未來之路》,台北:麥田,城邦文化。
Harvey, D.(2003)The New Imper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譯(2008)《新帝國主義》,臺北:群學。
Harvey, D.(2005a)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王欽譯(2010)《新自由主義簡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Harvey, D.(2005b)Spaces of Neoloberalism: Toward a Theory of 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 Stuttgart: Franz Steiner Verlag.王志弘譯(2008)《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等地理發展理論》,臺北:群學。
Harvey, D.(2009)Cosmopolitanism and the Geography of Freedom,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王志弘、徐苔玲譯(2014)《寰宇主義與自由地理》,台北:群學。
Hollingsworth, J.R. and Boyer, D.(eds)(1997)Contemporary Capitalism: The Embeddedness of Institu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徐子婷等譯(2005)《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台北:韋伯文化。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新自由主義專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