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第1學期-2158 農業與社會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Attendance & In-class Participation 10
Group-led Discussion(小組課堂報告) 10 視修課人數全班分成10組,抽籤決定報告順序。於老師指定週次時,該週負責小組必須協助老師帶領同學討論。
Weekly Assignments(個人作業) 40 在每週討論之前,老師會公佈與該週主題有關的1-3個問題。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我鼓勵同學自行蒐集額外的延伸閱讀資料,用批判、謹慎、求證的態度來回答問題,在答案中提出自己的想法。為了鼓勵同學發揮創意,深入思考,除了書面答案之外,也可繳交影像或數位照片形式的補充答案。但請注意:為了訓練同學們的寫作表達能力,僅有影像的答案不予接受。作業需打字,12字體,1.5行高,上課時交紙本,並請上傳至教學平台以為備份。遲交作業者不予計分,僅交作業但無故上課缺席者,該篇作業得分將打六折計算。
Team Creative Assignment 14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60人,已有57 人選讀,尚餘名額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正慧

教育目標

在這門課程中,我將從「農業、農地、農村與農民」四個面向,來探討農業與人類社會的關聯。經過審慎思考(以及一番掙扎),我忍痛放棄了許多精采的國外案例與故事,將教材範圍限制在台灣農業上。理由如前所述,取法他人之前,應先知道自己的歷史與特色。在課程設計上,透過理論與不同的個案研究(case study),我希望讓學生對許多緊密相連的相關議題與研究有基本的認識。在這一學期中‚我們會特別關注以下的問題: � 台灣農業是在何種歷史脈絡與環境下發展的?台灣的農業與農地受到何種國內、國外、制度性或結構性的因素影響? � 台灣農業的興衰,透露出怎樣的社會變遷歷程? � 國家與市場如何影響不同的農業選擇? � 不同的農糧體系會對環境與社區帶來何種影響? � 就其與自然環境和人類社區的關係而言,我們如何評估不同農糧體系的永續性? � 我們可以運用哪些理論與方法的工具來研究不同的農糧體系? � 台灣與世界農糧體系中有哪些新的發展趨勢? 簡言之,透過對特定個案及理論的討論,我希望讓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台灣農業中不同的發展面向;明白在地與全球食物系統中生產及消費的連結;探討這一過程中的社會意義及其中的權力結構;以及了解農業究竟是如何和社會產生關聯與互動。同學們也將會學習一些基本的社會學的概念、理論及方法,知道如何應用這些工具來對相關議題做深入的研究,進而培養社會課題的比較及分析能力。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吳音寧,2007,《江湖在哪裡?--台灣農業觀察》。台北縣:INK印刻出版。

※另外還有一本指定閱讀文本,詳情上課時解釋。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農業與社會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