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第1學期-2194 社會調查與公民實踐的智慧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學生互評 | 100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人,已有2 人選讀,尚餘名額3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王崇名教育目標
基於重現學習與社會實踐之連結關係、重建學生根據見聞觀察內容進行分析溯源乃至解決問題之能力,特規劃開設本課程,以社會調查與實踐作為學習活動之主軸。所謂「社會調查」,有別於為商業利益服務的市場調查、有別於為製播新聞報導而進行的採訪調查、有別於檢調警單位的情治調查,其特質在於:1.以「研究查知社會現象背後所涉及之公共利益或公共需求」作為啟動調查的出發點;2.以「找出最有效率、最符合公共利益或公共需求的解決方案」為目的。
透過社會調查,將促使學生觀察關注各種社會現象,並通過討論與調查,發掘隱於現象背後之社會矛盾,並分析社會矛盾之性質、所涉及之公共利益或公共需求,並可建立相對充足之基礎,以據此提出具有可行性之相應行動方案付諸實踐,並於調查與實踐之過程中,鼓勵、刺激其發展相關之學習需求,重新建立學習與實踐之間的良性循環。
社會調查是社會學專業養成過程的重要研究技術,其實這樣的技術應該普及於所有的高等教育,這種技術其實也是現代科學素養本身,應該用於各種社會現象的調查,並揚棄任何的意識型態與教條化的道德,反抗任何的知識與統治權威,回到事實本身。這就是現代科學在自然世界與社會世界,最大的成就,但是很可惜這樣的技術,卻僅止於社會學的專業訓練。很可惜,在台灣大部分的公民的社會實踐還停留在信仰或信念的階段,尚無法讓社會調查成為公民生活的基本態度。但是,反觀先進的民主國家,即便是後進晚熟的日本民主政治,社會調程都已經成為公民的生活態度。
社會學雖然已經成為重要的通識課程,但是往往在有限的學分數下,以及社會學知識越來越工具化的趨勢中,社會調查技術以及其與社會實踐相輔相成所形成的實踐智慧,並未成為通識教育的基本素養或是核心能力。有鑑於此,本課程願意拋磚引玉,並期待可以引起更多的共鳴。事實上,從102學年度上學期開始,已經開始嘗試借由住宿學習與領導,以及102學年度公領域、私領域與社會實踐的課程,開始嘗試推動。同時有了良好的成效之後,決定更上一層樓成為正式的通識課程,讓更多學生參與。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五/6,7,8[A108]
修課班級:社會系1-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0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王崇名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課後一小時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許芯瑋、社團法人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給孩子改變世界的機會》(台北:凱信企管,2012)
許芯瑋、上官良治《報告!這裡沒有校長室》(台北:天下雜誌,2012)
洪致翔〈在討論中學習討論〉(台北:台灣立報,2011.03.18)
洪致翔〈公民教育不是畫紅線〉(台北:台灣立報,2011.04.29)
洪致翔〈學童理性能力的新苗〉(台北:台灣立報,2010.07.16)
Craig Kielburger著、周靈芝譯《解放兒童》(台北:大塊文化,2000)
Devika Rangachari著、李美華譯《童心協力,翻轉地球》(台北:凱信企管,2012)
John-Paul Flintoff著、黃煜文譯《如何改變世界》(台北:先覺,2012)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調查與公民實踐的智慧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