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第1學期-3308 自然:當代科學傳播議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紀錄 10 全學期點名五次,不接受補點,超過三次點名不到者,該分數不予計分。
課堂筆記 15 每週課後繳交上課心得,字數150-200 字左右,原稿會掃描並留存,以電子 檔寄回給同學並公布課堂筆記內容於中區跨校教學平台。字跡請工整,如潦 草無法辨識,該次則不予計分。
作業評量 75 作業一、能源議題報告。 作業二、公衛議題報告。 作業三、環境議題報告。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40 人選讀,尚餘名額1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林良恭

教育目標

本系列課程之宗旨在於培育科學背景學生科學傳播的概念、理論與實務,俾使他日於推展科學工作需要時,可運用所習之科學傳播知能,有效地運用媒體通路,與社會各方進行溝通,成為科學知識之喉舌。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吳妍儀(譯)(2010)。為什麼是碳?碳文明與碳毀滅(原作者:E. Roston)。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呂孟娟(譯)(2010)。夢想綠社區:營造你的永續生活(原作者:S. James and T.Lahti)。臺北:山岳出版社。
李永展(2000)。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思。台北:巨流出版社。
李永展、李欽漢(譯)(2000)。生態足跡(原作者:M. Wackernagel and W. E. Rees)。臺北:創興出版社。
陳泰然(2012)。氣候變遷對臺灣總體安全之衝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楊玉齡(譯)(2002)。生物圈的未來(原作者:E. O.Wilson)。臺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楊瑞祺(譯)(2011)。以實證為基礎的健康照護與公共衛生(原作者:M. Gray)。臺北:臺灣愛思唯爾。
葉欣誠(2006)。地球暖化,怎麼辦?:請看「京都議定書」的退燒妙方?臺北:新自然主義。
蔡承志(譯)(2011)。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從恐怖主義、能源危機、核能安全、太空競賽到全球暖化背後的科學真相(原作者:R. A. Muller)。臺北:漫遊者文化。
鄭棨元、陳慧慈(譯)(2005)。最新文化全球化(原作者:J. Tomlinson)。臺北:韋伯文化。
魏國彥、許晃雄(1999)。全球環境變遷導論。臺北:時英出版社。
蘇雅薇、楊幼蘭(譯)(2011)。不要核能,那我們用什麼?:全球能源發展現
狀與台灣的潛在商機(原作者:C. Goodall)。臺北:大是文化。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自然:當代科學傳播議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