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第1學期-3406 通識:猶太文明與反猶主義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平時成績 20
期中報告 40
期末報告 4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49 人選讀,尚餘名額1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鄧元尉

教育目標

二戰期間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是當代最重大的暴力事件之一,開啟了戰後多面向的大屠殺研究(Holocaust studies),反省大屠殺之後的人類文明何以為繼。本課程嘗試在大屠殺研究的論域中,闡述猶太人如何理解此一事件。對猶太人來說,大屠殺不是人類歷史上的全新事件,而是西方反猶主義的當代表現,因此,大屠殺的意義必須放在整個猶太受難史中來理解,本課程前半學期便將要從猶太受難史的角度來重構這段反猶主義的歷史。事件發生後,激發出眾多後大屠殺時代對大屠殺的反省,本課程後半學期要介紹這些反省的成果,在與非猶太角度的大屠殺理解進行比較的同時,將著重於突顯猶太人自身如何從神學、哲學、藝術等方面來回應大屠殺。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Robert M. Seltzer, Jewish People, Jewish Thought: The Jewish Experience in History,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 Hall, 1980.
Peter Hayes & John K. Roth,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Holocaust Stud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John K. Roth, ed., Ethics after the Holocaust: Perspectives, Critiques, and Responses, St. Paul: Paragon House, 1999.
Steven Katz, etc., eds., Wrestling with God: Jewish Theological Responses during and after the Holocaus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Marc H. Ellis,《一個猶太人的反省》,梁永安譯,台北:立緒,2005。
Hannah Arendt,《平凡的邪惡》,施奕如譯,台北:玉山社,2013。
Michael Brown,《猶太血淚與教會》,彭信之譯,台北:橄欖,2006。
Martin Gilbert,《五千年猶太文明史》,蔡永良、袁冰潔譯,上海:三聯書店,2010。
何宛倩,《猶太人的宿命與掙扎》,台北:稻鄉,1999。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通識:猶太文明與反猶主義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