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第1學期-5021 魏晉文化與文學專題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課堂報告、討論 50 含出席率
論文寫作 5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0人,已有10 人選讀,尚餘名額0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陳慶元

教育目標

「文化」的範疇甚廣,本課程著眼於歷史背景、社會政治、思想學說、文藝活動、風俗習慣等角度,結合文學作品與文學理論的提出,專題探討魏晉時期文化與文學之關係。俾使學生經此課程,對魏晉時期的文化現象有全面性的掌握,並對魏晉文學的發展流變有更深入的剖析。進而評價魏晉時期在中國文化史、文學史與思想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王葆玹:《玄學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許抗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魏晉思想》,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第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卿希泰編:《中國道教史》,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年。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湯一介:《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唐翼明:《魏晉清談》,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唐翼明:《魏晉文學與玄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
劉師培:《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徐公持編著:《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曹道衡、沈玉成編著:《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周勛初:《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管雄:《魏晉南北朝文學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洪順隆:《六朝詩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景蜀慧:《魏晉詩人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王伊同:《五朝門第》,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年。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樹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李澤厚、劉綱紀編:《中國美學史(第二卷)——魏晉南北朝美學思想》,新店:古風出版社,1987年。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Ⅰ》,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3年。
逯欽立:《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出版者不詳,1982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精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陳慶元:《東晉士人玄佛道思想與文化》,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魏晉文化與文學專題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