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第1學期-6521 教育社會學專題研究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課堂參與 | 10 | |
期初心得報告 | 10 | |
課堂報告 | 40 | (含個人與團體) |
期末報告 | 40 | (含口頭與書面)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12人,已有10 人選讀,尚餘名額2人。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趙星光教育目標
教育在現代社會的兩個主要目標:一是社會化,亦即使社會組成成員接受社會規範及價值,以適應社會生活。二是選擇,即是培養個人知能,為社會經濟發展選擇適當人才。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教育目標的制定、實施與家庭、學校、社會、經濟、國家政策與文化傳統都有相當的關連,這些因素影響個人在社會中能夠得到何種及多少資源和機會,以及個人的價值態度和行為的養成,進而循環影響到個人的教育成就與社會地位的取得。中外許多的研究也充分顯示,個人的學習成就與其個人或家庭所處的社會地位,社會網絡、教育制度與教學過程均具有密切關係,因此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吾人所關心的諸多教育問題,並不能僅從個人的心理層面或理念的哲學層面,也必須從社會互動、網絡、組織、文化和制度面來探討。
因此本課程的目的放置在,訓練修課學生能夠從教育與社會互動的視野探究教育現象,並試圖從些分析當中發現教育的社會層面問題,並找尋解決困境的方法。課程的設計將從分析教育現象的基本社會理論著手,再逐次運用到不同教育現象的分析;對不同教育現象的社會學分析除了觀念的闡述與釐清外,也進一步檢閱實證的研究成果,以協助學生瞭解如何進行教育社會學的研究。本年度的課程規劃包括教育社會學經常探討的社會階層、社會資本、國家霸權等理論與實證的探討外,也將包括十二年國教與教育機會均等的議題,期待學生透過理論與實務的不斷對話,來理解教育與社會的關係,並養成更具全面解釋與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期待學生完成本課程後將獲得下列能力:
(一) 能了解教育社會學的重要概念與理論
(二) 能了解教育社會學關懷的基本議題與觀點取向
(三) 能具有從教育社會學的視野對教育現況反思的能力
(四) 能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教育現象產生關懷興趣,並投入探究問題
本質的能力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選修課,學分數:3-0
上課時間:三/8,9,10[研討室]
修課班級:教育碩1,2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3選1教育基礎課程之一, A研討室上課。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趙星光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星期一下午14:00~17:00;星期三上午09:00~12:00 或另約時間
教育所研究室 校內電話分機36900-205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Arum, Richard and Irenee R. Beattie, eds. 2000. The Structure of Schooling: Readings in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Boston: McGraw-Hill.
Phillipson, Sivanes , Kelly Y. L. Ku, and Shane Phillipson, eds. 2013. Constructing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New York: Routledge.
Freire, Paulo. 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台北:巨流。
Freire, Paulo. 方永泉等譯,2011,《希望教育學》。台北:國立編譯館、巨流。
Herder, Paul. 宮維明譯,2014,《關於教育這件事:》。台北:親哲文化。
Sandel, Michael J. 樂為良譯,2011,《正義-一場思辯之旅》。台北:雅言。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台灣教改》。台北:心理出版社。
姜添輝,2006 ,《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台北:高等教育。
教改論壇,2012,《你該知道的十二年國教》。台北:商周。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教育社會學專題研究 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