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第2學期-3332 社會:國會政治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 配分比例 | 說明 |
---|---|---|
出席上課 | 5 | |
報告 | 33 | |
期中考 | 33 | |
期末考 | 33 |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50人,已有37 人選讀,尚餘名額13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166 人,選上機率為7%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任冀平教育目標
本課程乃是通識社會科學的選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在探討民主憲政體制下(不論是總統制,議會制抑或是半總統制),國會(立法機關)必然是政府權力中心的事實。在民主憲政體制下,法律必須由民選的國會所制定,國會藉由法律的制定,為整個社會做權威性的價值分配,因此民主政治的統治必須以贏得國會的多數支持為前提。不過,國會雖然具有立法的權力,而其如何立法則需視國會內部的結構(structure),以及國會與其他政治機構(political institutions)之間的互動關係而定。基本上,國會的立法過程(legislative process)乃是政治過程(political process)的一環。本課程旨在介紹國會內部的結構,並說明影響國會立法的政治因素,以期學生具備相關的政治知識,決策分析,協商與領導的能力。
課程概述
通識課程不同於專業課程,實乃著重引導學生主動關懷、探索與實踐人類的終極價值與智慧;同時通識課程所提供的知識,不是專業課程的淺薄化,而是具有厚實感的基礎知識。本校根據創校傳統、校訓與辦學理念訂定通識教育定四大基本素養:求真素養、篤信素養、力行素養與宏通素養,以具體落實本校通識教育之理想。希望本校學生能發揮自主學習精神,在通識課程老師的引導下,逐漸培養其通識教育基本素養,並期待能終身學習。各種基本素養並訂有具體的學習成效指標,以做教學與學習成效之自我檢證的具體指標,分述如下:求真素養(自然領域):1.學習自然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探索物理與生命世界的微妙,2.發揮就事論事的精神,3.能參與科學議題相關的公共事務。篤信素養(人文領域):1.學習人文精神以探索內在自我與領會人類文明的深層價值,2.發展自律精神,3.能運用理性進行道德推理。力行素養(社會領域):1.運用社會科學的方法或哲學以激發學生的傾聽與溝通能力,2.承認與尊重多元差,3.實踐民主審議的精神。宏通素養(跨領域):1.追求人類的整體價值,2.融通求真、篤信、力行等素養於個人生命之中。各領域的課程對於學習成效指標可以跨選,不必拘泥。
課程資訊
基本資料
必修課,學分數:0-3
上課時間:二/7,8,9[C112]
修課班級:共必修1-4
修課年級:年級以上
選課備註:政治系不得選修
教師與教學助理
授課教師:任冀平
大班TA或教學助理:尚無資料
Office HourMON. 14:10-15:00
TUE. 14:10-15:00
WED. 14:10-15:00
地點:政治系研究室SS437
授課大綱
授課大綱:開啟授課大綱(授課計畫表)
(開在新視窗)
參考書目
(1) Dalton, Russell J. and Martin P. Wattenberg. 2000. Parties without Partisans Political Change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Dodd, Lawrence C. 2012. Thinking about Congress: Essays on Congressional Change. New York: Routledge.
(3) Dodd, Lawrence C. and Bruce I. Oppenheimer. ed. 2013. Congress: Reconsidered. London: Sage.
(4) Hazan, Reuven Y. ed. 2011. Cohesion and Discipline in Legislatures. New York: Routledge.
(5) Jenkins, Jeffery A., Eric M. Patashnik. 2012. Living Legislation: Durability, Change, and the Politics of American Law Making.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 Keefe, William, and Morris S. Ogul. 2001. The American Legislative Process: Congress and the States.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7) McKay, William, and Charles W. Johnson. 2012. Parliament and Congress: Representation and Scrutin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8) Oleszek, Walter J. 2014. Congressional Procedures and the Policy Process. London: Sage.
(9) Schickler, Eric and Frances E. Lee. 2013.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American Congres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 Smith, Steven S., Jason M. Roberts, and Ryan Vander Wielen. 2011. The American Congres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 Stewart III, Charles. 2012. Analyzing Congress. New York: W.W. Norton.
(12) Stratus, Jacob R. 2012. Party and Proced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13) Thurber, James A. ed., 2009. Rivals for Power: Presidential-Congressional Relations.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14) 王中天(2010),<當社會信任遇見政治信任—對政治文化觀點的整合與檢驗>,(台灣民主季刊)第7卷第4期,頁47~83。
(15) 任冀平(2014),<司法審查存立的制度性基礎>,(全球政治評論)第48期,頁27~62。
(16) 任冀平(2011),<法院與政治:美國司法政治初探>,(全球政治評論)第33期,頁73~95。
(17) 廖達琪、陳月卿、李承訓(2013),<半總統制下的國會監督-從法制面比較台灣與法國國會的監督能量>,(問題與研究)第52卷第2期,頁51~97。
(18) 彭錦鵬(2001),<從歐美經驗論國會議員人數及「立委席次減半」>,(政治科學論叢)第15期,頁171~190。
(19) 黃秀端、何嵩婷(2007),<黨團協商與國會立法:第五屆立法院的分析>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社會:國會政治歷史開課紀錄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