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年第2學期-3575 都市與社區發展 課程資訊

評分方式

評分項目 配分比例 說明
出席率 20
期中考 20
期中報告 30
期末考 20
課堂表現 10

選課分析

本課程名額為 70人,已有29 人選讀,尚餘名額41人。
本課程可網路登記,目前已登記人數為 51 人,選上機率為80%




登入後可進行最愛課程追蹤 [按此登入]。

授課教師

張峻豪

教育目標

社區的概念來自西方社區主義(communitarianism)一詞,其除了具有公益精神以及社群意識的內涵,更扮演落實地方基層民主與健全公民社會的重要精神象徵。在都市發展的意義上,社區一方面作為都市發展的基層單元,並且與都會治理各層面息息相關,因此,本課程將透過社區與都市的緊密關係,論述社區與都市緣起、都市環境、都市計畫、政策擬定、政商團體、政府角色,以及都市改革等內容的連結性。

課程概述

社區發展工作幾十年來在台灣都市化與現代化的過程當中受到政府與民間高度的重視。例如以辦理精神倫理建設、生產福利建設及公共設施建設為目的的傳統「社區發展」。以文化、名人、土地、景觀與產業為核心的「社區總體營造」。收空間建築與景觀為對象的「城鄉新風貌」與「美麗新故鄉」。以發展地方產業為目標的「社區文化產業化」與「社區產業文化化」。以發展特定族群文化為內涵的「新客家運動」。以社會福利為主的「福利社區化」與「社區照護」。以人民衛生健康為目標的「健康社區」。以服務老人為目的「友善高齡社區」。以災害防救為重點的「防災社區」與「防災型社區更新」。以促進遊憩休閒為目的的「觀光社區」。以維護社區安全的「社區守望相助」、「社區巡守」與「社區聯防」。以環境保護為目的的「環保社區」、「綠色社區」與「生態社區」。以資源利用為對象的「社區閒置空間再利用」與「社區資源回收」。以教育與學習為中心的「家庭教育社區」、「學習型社區」與「社區大學」。以促進商業繁榮的「形象商圈」與「商店街區再造」。以人才培訓為社區發展項目的「社區培力」及以提升社區能力解決社會問題的「社區充權」與「社區授能」……等等,都大力強調社區發展工作的方法運用與操作。近年來各級地方政府在促進都市發展的大前提之下,很多方面的施政如:交通、安全、治安、環保、社會福利、公共衛生、傳染病防疫、災害防救、教育、文化、建築、古蹟、生態保育等,污染防治、產業與經濟,遊憩休閒、旅遊觀光及都市行銷等的推動,也都非常非重視以地方鄰里社區為範圍或場域的工作推動。社區是都市社會與都市空間的基本結構,都市人口沒有一個人不居生活在一個社區內,任何人可以沒有家庭,但不可能脫離社區而生活,很多人可以到處旅行或流浪,無一固定住所,但一定有一個固定身份歸屬的鄰里社區,這個社區可以是出生地或戶口所在地,也可以說是他們的故鄉。所以,社區的存在與發展與整個都市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假若都市內所有的社區治理都能做得澈底,都市就能全面健全發展。 數十年以來,在“社區主義、社區運動、社區營造、社區治理……”等社區狂熱的驅動下,傳統上將社區發展列為三大社會工作方法之一的社區工作變成十分重要。各級地方政府在都市發展的大前提下,為了實現都市發展的政策與目標,如何強化社區發展工作的方法與途徑,如何提高社區發展的更多內涵與項目,及如何充分落實社區充權與授能以解決社區問題,就成為「都市與社區發展」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與內容。 都市與社區發展之所以能成為一門課程,主要是因為社區一方面是都市空間、都市社會、都市行政區劃及都市計畫的基礎單元,另一方面,係因其發展更是全方面的與都市行政與都市治理息息相關。社區的公共事務與問題包羅萬象,有時甚至錯綜複雜,每週僅授課三小時,要求學生融會貫通,自非易事。因此本課程的講授,要注意原則的把握,主要為確立課程組織體系,執簡馭繁,劃定範圍,分層講授,闡明原理,決擇要點,俾便學生能吸取要義。

課程資訊

參考書目

王志弘、徐苔玲譯(Simon Parker原著),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Urban Theory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Encountering the City),台北:群學出版社。高永光,2004,村里長社會、行政及政治角色功能之研究,台北市里及里長功能定位學術研討討會,台北:政治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辦。
高新軍,2007,美國地方政府治理:案例調查與制度研究(修訂版),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趙永茂,2004,里的定位以及與區、社區發展協會的關係,台北市里及里長功能定位學術研討討會,台北:政治大學台灣研究中心。
聶崇信、朱秀賢譯,Carl Cohen著,1990,民主概論(Democracy),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Ch1-Ch.2)
柯于璋,2005,社區主義治理模式之理論與實踐—兼論台灣地區社區政策,公共行政學報,第16期,頁33-57。
徐震 2004 台灣社區發展與社區營造的異同—論社區工作中微視與鉅視的兩條路線,社區發展季刊,107期,頁22-31。
李永展,1998,避鄰設施衝突管理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9期,頁33-44。
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距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都市與計劃,第35卷,第4期,頁313-338。
何明修,2010,誰的家園、哪一種願景?發展主義陰影下的社區運動,台灣民主季刊,第7卷,第1期,頁1-30。
張峻豪,2010,社區意識與基層民主:台灣社區發展的路徑依賴研究,「能知的公民?民主的理想與實際」學術研討會,中國政治學會主辦。
王旭等譯,Joel Kotkin著,2010,全球城市史(The City: AGlobal History),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紀俊臣編著,2006,都市及區域治理,台北:五南。
賴世剛譯,Lewis Hoopkins著,2005,都市發展制定計畫的邏輯(Urban Development: the Logic of Making Plans),台北:五南。
劉阿榮主編2007,都市治理與地方永續發展,台北:揚智文化。

開課紀錄

您可查詢過去本課程開課紀錄。 都市與社區發展歷史開課紀錄查詢